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麻江鄉村美村民富

  • 發佈時間:2015-07-14 06:29:53  來源:貴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石俊輝 陳丹

  石橋小溪魚兒遊,綠水青山掩青瓦。6月3日,走進掩映在山林中的麻江縣龍山鎮復興村,一幢幢精美的苗家農舍映入眼簾,水泥村道乾淨整潔,巷道縱橫錯落有致,河道暢通清澈見底,房前屋後綠樹成蔭,村民歡聲笑語隨處可見……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徐徐映入眼簾。

  “復興村近兩年才有了大改變,這得益於麻江開展‘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村主任金化超憶起復興村曾經的光景感慨良多,當時村民窮,交通條件差,環境衛生臟,産業發展少,單身男性多,生産條件苦。

  2013年4月,“四在農家·美麗鄉村”項目在復興村正式實施,建設中,該村圍繞“抓黨建、促發展、樹新風、構和諧”十二字方針,創新管理機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在短短一百天的時間裏,麻江縣就整合交通、水利、發改、民宗等20多個部門投入項目資金840萬元在復興村實施了硬化道路、農村消防、改水改廁、污水處理等內容。

  大建設的氛圍也感染了復興村村民,村民們在村寨主幹道、公共活動場所種植櫻花、桂花、垂柳、紅楓等本地樹苗,並對自家庭院進行綠化,呈現出了“組組綠色環繞、戶戶花草相連”的生態景觀新農村。同時還規定哪家不講衛生,就要罰100斤米、100斤酒、100斤肉、打掃100天衛生,“家家講衛生,戶戶比潔凈”在當地蔚然成風。

  鄉村美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復興村開始由過去單一的傳統産業慢慢走向複合型産業,2013年下半年就成立了灰拔豆腐合作社、養豬合作社、木製品加工合作社等6家合作社,去年上半年,又成立了生薑合作社和葡萄合作社,村裏的農家樂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村民們的人年均收入達到了6000元左右。

  “美麗鄉村建設真是一項極好的惠民舉措,現在來村裏遊玩的客人越來越多,我的灰拔豆腐去年賺了10萬元嘞。”復興村村民李發義笑得合不攏嘴。

  “村民得實惠、鼓腰包、有進步、享幸福,村莊變美麗。”這句話是麻江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的具體目標,如今,在該縣不僅僅是寫在紙上的工作部署,而成為當地幹部群眾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實踐的生動寫照。

  2013年以來,麻江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美麗鄉村創建工作,以引導農民增收致富為前提,以一家一戶得實惠為根本,積極幫助村民找到一條致富增收的路子;家家戶戶有一幢寬敞整潔的住房;掌握一門以上農業實用技術;有一間衛生廚房和廁所;有一種以上健康有益的文體愛好。並幫助村裏通水、通路、通電、通電話、通廣播電視、通網路,建圖書閱覽室、文體場所、宣傳欄和辦公室,治理柴草亂垛、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畜禽亂跑等“五亂”現象,改善人居環境和生産條件,改變農民精神面貌,提高農村文明水準。

  通過創建工作的開展,該縣已涌現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增加收入快的訂單農業、觀光農業等新興産業,藍莓、烤煙、生豬、蔬菜、竹子等産品的生産加工規模化、集團化、基地化、産業化水準不斷提高,逐步向高産、優質、生態、安全農業轉變,農民收入普遍增加,2014年,全縣農民每人平均收入6150元,創建村每人平均收入6500元以上。

  “我縣的美麗鄉村創建活動,始終堅持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就是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重點,幫助他們尋找致富路子,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培育支柱産業。”麻江縣委副書記、縣長夏景卓説。

  2015年2月,麻江縣委、縣政府開始在全縣7個鄉鎮30個中心村廣泛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力爭到2018年全縣農村以中心村寨為單位,覆蓋面達80%,受惠農民達85%。

  “‘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現已成為縣、鄉黨委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縣委、縣政府決定再整合資金8000余萬元,拉動農民和社會投入1000多萬元,進一步加大創建力度,提高農村文明水準,引導農民走文明發展、發展文明的全面小康之路。”麻江縣委書記王鎮義説。

  為提高農民的文化水準,該縣以各村精神文明活動中心、農家書屋、遠端教育接收站和廣播電視為載體,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市場經濟、法律知識培訓班;開展送理論到基層,送黨課到支部,送政策、科技、法律到農戶的理論走基層惠民好聲音活動,學科學、長智慧、講文明的新風吹進千村萬寨,農民的法律、衛生和環保意識逐步增強,如今的麻江鄉村,村美、民富、文化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