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千年古鎮蓮花美

  • 發佈時間:2015-07-14 06:20:3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湖南長沙市岳麓區蓮花鎮,因蓮花山而得名,有森林11.5萬畝,是長沙最大的一葉“綠肺”。近年來,蓮花鎮致力建設集綠色教育、綠色産業、綠色景觀、綠色養老、綠色旅遊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公園。去年,蓮花鎮被評為“全國文明鎮”,蓮花鎮五豐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

  記者走進千年古鎮蓮花,見到了一個又一個創造綠色精彩的人。這裡,一幅幅“接天蓮葉無窮碧”的綠色畫卷闖入眼簾,潺潺蓮河兩邊綠草成茵,果香園美,行走其中,不覺慢步生風。

  從傳統農業到綠色産業

  蓮花鎮的建設從規劃設計起,就經歷了爭論。蓮花鎮黨委書記黃軍其説:“最終我們選擇了注重人與自然、發展與生態、農業生産與綠色産業之間的依存關係,不搞大拆大建,不圈地建‘村中城’,連修路都因形就勢,絕不挖山填水破壞原來的風貌。”

  有客商看中了蓮花的交通區位等優勢願意投資,但因為對生態環境有影響,被婉言謝絕。據統計,近兩年該鎮先後婉拒了好幾個不符合當地發展要求的工業項目,意向投資額數億元。

  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過程中,如何發展才能實現經濟與生態雙贏、達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兩型”目標?蓮花走的是綠色産業之路。

  陽光下,一片片廣闊平整的草地上,自動噴頭轉出一道道優美水線,灑落在綠色的海洋中。田裏沒有莊稼,卻有一群身穿工作服的人在卷草皮。當記者走進蓮花鎮立馬村,看到這奇特的一幕。這是蓮花鎮的天泉草業生態園,整村流轉土地8000余畝,計劃投資2億元,以生態草毯、生態園林植物、有機蔬菜為産業發展方向,建設一個以産業帶動為主、農業休閒觀光為輔的生態園林植物園。

  沿著6公里長的自行車道,圍著桐木片區現代農業示範産業園走上一圈,除了天泉草業,可以看到更多的綠色農業項目:佔地500畝的景和生態園是標準化紅葉石楠生産基地,也是櫻花、紅葉桃觀賞地;佔地550畝的藍莓種植示範基地裏,藍莓、櫻桃、嘉寶果等高檔小漿果已開始挂果;千畝鮮切花基地正在洽談建設中……

  在蓮花鎮政府分管農業的負責人看來,蓮花特色現代農業的集聚效應已初步顯現,下一步將重點引進綠色項目、環保項目、高效項目,同時努力“調整農業發展農業”,以特色農業來帶動第三産業發展。

  湖南森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魏志波已經有了明確的想法和規劃。森藍公司的藍莓基地是2013年開始建設的,談及當初選擇蓮花的原因,他表示除了交通便利、民風淳樸等因素外,更看重的是蓮花“主打綠色農業的發展思路”。

  “如果還靠傳統的瓜果採摘、釣魚打牌模式來發展休閒農業,那就落伍了。”魏志波説,“農業産業園一定要注重深加工,開發附加值。”他在500多畝土地中預留了幾十畝,未來計劃做藍莓汁、藍莓酒等深加工,“還要搞遊客接待中心,把摘藍莓的遊客留在這裡再次消費。”

  黃軍其介紹,蓮花鎮將建成四個萬畝生態産業集群,除了農業生産,還有深度加工、綠色網際網路等二、第三産業服務,目前,一個投資40多億元的生態物流項目正在洽談之中。這裡將形成綠色原産地、綠色深加工、綠色遠銷售的“綠色産業集群”。

  古鎮變了,過去道路兩邊成片的拋荒地不見了,縱橫交錯的田埂消失了,原來的農民搖身一變成了綠色産業線上的産業工人。

  土地流轉的“兩型”示範

  2008年,蓮花試行“土地流轉新政”,為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及轉型提供了必備的生産要素。2009年12月,大學教師梁偉攜無土栽培草毯專利技術來到立馬村,簽訂8000畝土地流轉協議。1個月後,全村1021戶村民中的1019戶成功簽約,這也讓立馬村成為湖南省首個整村土地流轉的村子。

  “在項目引進方面,不僅要立足環境友好、資源節約,還要以科技為支撐,實現集約型發展。”蓮花鎮黨委副書記蘇文斌説。梁偉介紹,與傳統草皮相比,天泉草毯實現無土栽培,以豬糞、鋸木灰等農業廢棄物作為營養基質,成活率高,不會對耕地造成損害,而且經濟效益明顯。目前,天泉草毯一年可生産3到4季,平均每平方米草毯至少可産生22元的産值。

  森藍藍莓基地流轉桐木村850畝土地,引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科技力量,培育種植藍莓、嘉寶果、櫻桃等高品質小漿果。佔地1500畝的恩孚蓮心蔬菜基地位於華寶村,聘請專業團隊,培育無公害有機蔬菜;佔地1000畝的聖峰果業坐落在蓮花山上,以層級式種植方式,供應不同時節的水果;建設中的千畝鮮切花基地選址于東塘村和五豐村,通過調節氣溫、水分等,控制鮮花開花期,實現一年四季花常開……目前,蓮花鎮共有綠色産業項目30余個,17個村(社區)全部成立了土地流轉合作社,共計流轉土地2.6萬餘畝。

  “現在,蓮花沒有一個污染企業。”黃軍其説。在項目發展上,蓮花鎮有獨特的考慮:秉持生態理念,立足農業根本,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向生態要發展,向科技要效益。

  同時,蓮花鎮實施三年環保行動計劃,將機械廠、電子廠等工業項目一一退出,關閉鎮域內所有的非煤礦山和採石場。對蓮花河流域17個村進行環境連片綜合整治,嚴格規定河流等水域1公里以內退出養殖業,並嚴格控制其他區域農戶養殖規模,加強監管,嚴守這一方生態寶地。投入1億元建成了集生態産業、污水處理、垃圾收集、節能減排、集約用地、庭院整治、民居風格7個示範于一體的蓮花十里生態宜居走廊,小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

  農民富了,環境美了

  為了幫助農民致富,蓮花鎮一方面積極引導農民進行土地流轉,讓農民成為“地主”;另一方面引導農民自願轉變為産業工人,增加收入;同時積極鼓勵並引導農民創業,對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落實小額擔保貸款政策。

  在流轉的2萬多畝土地中,金鳳村的黃仕其就嘗到了靠流轉土地創業的甜頭。他從2005年開始開發果園,如今果林面積已達1000畝,在蓮花山上的聖峰果業有500畝,種有黃金梨、黃桃、板栗等。“一年收入七八十萬沒問題。”黃仕其樂呵呵地説。

  更多的農民在土地流轉後,除了收取每畝近千元的租金外,選擇進入合作社、農業基地就業,每年又可以掙到兩三萬元。“白天到綠色産業基地來幹活,下班後可以回家,不僅增加了收入,還可以照顧家裏,這不是一舉兩得嘛。”2013年,五豐村村民賀建平決定不再外出打工,到家門口的聖峰果業工作。他告訴記者,這兩年蓮花鎮掀起了一股“回鄉潮”。

  “政府鼓勵村民‘離土不離鄉’,在家門口也能有錢掙。”桐木村村支書李金海説,40歲的唐德明已經嘗到甜頭,他把自家200多平方米的房子整改裝修,又租了20畝地種蔬菜瓜果,還承包了魚塘,養了30多頭豬、300多只雞鴨。他的玉華山莊飯店開辦不到一年,曾經年收入幾千元的家庭目前月入輕鬆過萬。

  近年來,蓮花鎮全面實施鎮級、村級公路硬化工程;新建濱河廣場,安裝風光電互補節能路燈129盞,修建長達6公里的自行車道;加強集鎮綜合治理,完善“戶分類、村收集、鎮轉机、區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和污水處理系統,新建人工濕地4個。

  “這些年,綠色發展讓蓮花一年一個樣!”在長沙高新區工作的揭燦星,一説起家鄉蓮花,總不自覺露出驕傲的神情。路燈亮了,道路寬了,門前屋後整潔了,公共自行車配備了,揭燦星説:“環境好了,整個人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樣了,幸福感也強了。”這也是蓮花鎮村民的普遍感受。

  對於長沙西南部這個被賦予“兩型”示範意義的千年鄉鎮來説,生態文明是它發展的基石和追求。下好一盤生態棋,走準一條産業路,是千年農村小鎮的發展大邏輯,也是老百姓生活越來越綠色、越來越健康的根本原因。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