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內部人增持對公司治理的喜與憂

  • 發佈時間:2015-07-13 02:31:15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經濟學人

  此番特事特辦,短線交易責任不再被追究,故內部人值此市場反彈時刻,重新補倉回購,實屬名利雙收。這次還放鬆了持股超過30%的股東增持時的報批義務,也會激勵大股東擴張。

  上一週滬深股市出現結構性翻轉,除了宏觀政策面上的調控外,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也出現了值得關注的變化。外部機構投資者的進入和公司內部人的增持,可能會對公司治理産生較為積極的效應,但一些中長期的結構問題仍然要加以關注。

  從外部看,在21家證券公司和獲得中央銀行流動性支援的證金公司的數千億元支援下,公募基金持股量會相應顯著增加。之前數十家公私募基金倡議把握時機,養老基金入市步驟加快、保險資金投資上限抬升等加快,也具有同樣的效應。之前三周散戶成為驚弓之鳥而撤資的應當不在少數,進退之間大量散戶投資者持股或許將轉化為機構持股。

  從長遠來看,這是好事,因為散戶在投資者和交易量裏比重過大,一直是中國股市發展中的一個弱項。這當然不是散戶本身的責任,但客觀上帶來了投機性強等後果。散戶對公司治理可能施加的影響甚微,在選股上也會盲目聽信路邊社消息。

  而機構投資者相對更重視價值選擇,持股比例更高,在公司中有更大的、作為外部監督者的影響力,與管理層溝通的成本也較低。對於回報穩定的上市公司,機構投資者亦會有意願長期持有,給管理層更多預期。

  經過多年演化,有時機構投資者已經能聯合起來逆襲,如今年5月28日深康佳股東大會上,第一大股東華僑城竟然失落了董事會的多數席位。一言以蔽之,機構投資者低成本地擴張在上市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將為市場微觀生態注入更多活力。各國公司治理的總體經驗均表明這是一件正能量的事情。

  與此同時,上周起上市公司的諸多內部人停止了減持,增持激勵增大。

  內部人分三種,持股效應也不同。一類是實際負責公司運作的董監高,也就是指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他們增持股票,意味著與公司休戚相關的程度加深,除了股權薪酬激勵背景下誘使管理層虛報利潤等極端情形,一般來説這也是一件好事。

  第二種內部人是持股在5%以上但並不控制公司的較大股東,這些人持股增加也能起到類似于外部機構投資者進入的效果,甚至更好。因為他們已經在公司中待了一段時間,與各方的熟悉度更大。如果他們的相對話語權增強,與大股東之間的合作與制衡就能更為有效。

  還有另一類內部人,包括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關聯方(如上市公司的“兄弟公司”),他們往往更有資金實力搞增持,但他們的增持也會産生更複雜的結果。

  總體而言,與美國、英國不同,我國上市公司大多數屬於股權集中型。國有公司自不待言,民營公司也多屬此類。較之美英公眾公司管理層與股東之間利益背離的問題(體現在高管高薪高消費等),我國股市主要的弊案還是根源於大股東操弄公司。而且控股股東持股比例越高,一言堂的氛圍越重,貓膩也就越多。之前國有和私人控股股東的套現潮頗受批評,正是因為出於此考慮。

  然而,此番特事特辦,短線交易責任不再被追究,故內部人值此市場反彈時刻,重新補倉回購,實屬名利雙收。這次還放鬆了持股超過30%的股東增持時的報批義務,也會激勵大股東擴張。

  總之,近期機構投資者和內部人持股比重會提高。由於這發生在7月1日前後,所以其影響規模有多大,可能要等到諸上市公司公佈半年報乃至三季度報時才能全面了解。但其對公司治理生態帶來的正反影響,現在就應當引起關注。

  □繆因知(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經濟評論投稿信箱:caijingpinglun@vip.sina.com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