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曾永傑:打造中式文化體驗基地

  • 發佈時間:2015-07-10 12:30:27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化活動本身不會産生直接的利益,但其附加值卻挖掘了隱形的市場。而活動的連鎖效應極可能造就一批潛在顧客群,繼而成為利益關係中影響深遠的一環

  ——曾永傑

  近年來,傳統文化的回歸和復古的需求,中式文化受到推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中式生活感興趣。在這一需求的驅使下,實用與文化巧妙結合的中式文化創意館——紅博館應運而生,成長為以古典紅木傢具為主的傳統文化集散地,為大眾體驗中式生活提供了一個交流和品鑒的平臺。

  但文化本身是很抽象的東西,怎樣讓大眾在現實生活中就能夠看得見摸得著,還能體會的到?在紅博館總裁、北京廣西企業商會副會長曾永傑的講述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紅博館的發展履跡以及傳統中式生活在現代家居的重要性。

  文化與市場並行不悖

  走進紅博館,你就會發現“紅博”二字恰如其分。紅木傢具、翰墨丹青、根雕、陶瓷、奇石、珠寶、古玩等中式元素,它們或雍容華貴、或清新雅致、或色澤沉鬱、或形態樸拙,置身其中,無意間就可沾染上幾分悠然古意。

  對於紅博館的來訪者而言,這樣一段文化之旅會在不經意間使人放慢腳步、緩下心境。來者之所以能有這樣放鬆愉悅的體驗,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紅博館首創的“中式文化生活一站式採購”模式。

  曾永傑告訴筆者,“喜歡紅木傢具的這個群體,其收入和文化品位相對較高,生活中也會有更高的精神需求和多樣的審美趣味。我們紅博館以紅木傢具為主,同時還有陶瓷、蘇繡、奇石、根雕、書畫、筆墨紙硯等,可以説它是一種多種中式元素集中體驗的展示中心。所謂‘中式生活’,只有在一個完整的空間裏,才能給人帶來全方位、多層次的高品質體驗。首先傢具是主體,然後墻上可以挂字畫,桌案上可以放瓷器,屏風隔斷可以用蘇繡,可以説中式元素勾畫了整個佈局的氛圍,每個細節都像是符號,有其特殊寓意。所以我們以紅木傢具為主,其他元素為輔,著力打造中式文化生活的一站式服務,力圖讓喜歡中式生活的人們都能乘興而來、盡興而歸。”

  其實,從這一經營模式可以清晰地看到紅博館對自身的定位:用傳統文化做市場,文化性是它最大的底色。

  曾永傑強調:“我們的主旨是在用文化經營的方式來做紅博館,以文化經營、以文化深入、以文化推動。不能把它當做純粹賣場來做,我們更多地把它定義為一個文化會館,一個中式家居的體驗館。

  文化和市場可以巧妙契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能並行不悖。紅博館經常舉辦各類文化活動,諸如名家書畫展、現場陶瓷製作、各類公益拍賣等。曾永傑認為,紅博館承辦這一類的活動既能對社會公益有所幫助,又能不斷地提升紅博館在社會的認知度。

  事實上,在一個展示濃郁中式元素的地方來舉辦這樣一個比賽有很深的淵源。像東南亞的原木材料,運送到中國,經歷了中國工匠的精雕細琢,蛻變成一件精品。大家以木結緣,從木材到傢具這樣一個過程體現的是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密切關聯,其中也昭示著國與國間的友誼。東盟的青年藝術家在中式文化的環境中展現其作品,一來使他們對中式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二來也能讓傳統中式文化因這些異域色彩的加入煥發出新的光彩。兩者互為映襯,相得益彰。

  曾永傑表示,文化活動本身不會産生直接的利益,但其附加值卻挖掘了隱形的市場。增進文化溝通、提升大眾口碑、打造品牌效應、培養消費者的興趣和認知度,這些連鎖效應極可能造就一批潛在顧客群,繼而成為利益關係中影響深遠的一環。

  可以複製的品牌

  紅木行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主要表現在原材料的稀缺性和自成系統的工藝製作流程。前者事關商家的信譽問題,後者則牽涉到工藝的傳承與創新。對於這兩方面,曾永傑也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傳統文化市場上,紅木白皮現象時有發生,不法商家據此牟取暴利。在這一點上,紅博館如何保障消費者利益呢?他説:“摻假造假問題不容回避。紅木廠家成千上萬,老百姓對專業紅木知識的掌握卻相對匱乏,在實際交易中很難分辨個中真假,品鑒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也不可能等每個消費者都成為專家再去進行交易,這對整個行業的發展來説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所以我們順應時代的要求,力圖將紅博館打造成一個綜合平臺,在京城百姓中樹立這樣一個口碑,即‘買紅木,品中式文化,就到紅博館”。

  因為要想把某個紅木廠家的牌子單獨推出來,讓大家交口稱讚,這是很難的一件事。但作為一個“館”,和幾十家紅木廠家共同打造一個品牌,讓老百姓産生認同感,這個還是可能達成的。我們在北京的規劃佈局就是希望給老百姓留下這樣的認知:紅博館是一個專業的誠信的市場,是一個與公益相結合的平臺。做到這一點,對於提升整個紅木行業的信仰也是有益的。

  而從整個經營思路來説,我們則努力在商家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一個互信平臺。首先,紅博館一直積極參與國家級、市級以及行業內部的規範活動。其次,我們把大家整合起來,面向社會,經常性地進行交流活動和媒體推廣,這主要是讓大家了解到紅博館的專業性和誠信方面的建設。

  當然很多東西要在日積月累中實現,口碑的建立和鞏固並不是僅憑宣傳就能達成的。我們需要努力的地方很多,比如在經營過程中如何解決消費者的擔憂問題,在售後服務裏如何有效執行嚴格的先行賠付制度。不過我認為,“所有舉措都源自於紅博館對自身使命感和責任感的重視。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老百姓和商家就是我們的‘水’,我們需要雙方形成良性互動,這對紅博館的長遠發展意義重大,所以一定要做好誠信的維護工作。在這個方面,紅博館對社會的承諾是莊重的,也是認真的。”

  如果説“原料”是紅木行業的骨骼,那麼“工藝”則可説是紅木行業的靈魂。一個普通匠人要經過難以計數的“切、磋、琢、磨”才可能成為一個大師。出神入化的工藝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説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手藝。所以大師級的作品才會引得無數人競相折腰。因此,在曾永傑看來,紅博館要獲得持續發展,還需回歸工藝性。

  “不管是紅木,還是陶瓷、書畫,它首先不單是一個商品,而是一個文化的載體。要對它的價值進行評估,其實很難有統一的標準。就像一幅畫,它價值幾何並不取決於尺寸的大小,關鍵可能在於畫家是誰、技法如何。玉雕也是這樣,同樣一塊和田玉,出自不同的匠人之手,價格會有天壤之別。紅木傢具也是一樣,這就體現了古話講的‘三分料七分工’。我們要尊重工藝,正是工藝讓原木生輝,並賦予其歷史,還有很多文化的東西能夠通過工藝展現。回歸工藝才能成就正途,紅博館要打造高端文化體驗就要更注重其工藝性。”

  有關傳承與創新的問題,曾永傑這樣回答,傳統的東西,不排斥創新,相反一直在鼓勵創新。但是傳承與創新,如何把握住其中的平衡,是一個千古難題。如何在經典之上錦上添花而不是畫蛇添足,我想即使是大師也很為難。在古典傢具這一塊不乏大師,但他們更多地致力於傳承。因為成百上千年沉澱下來的東西往往多一分則多少一分則少,所以很多人才會説只有沉澱的東西才經得起考驗,只有經典的東西才是永恒的。

  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紅博館已經成為京城地標式的紅木文化創意會館。對於今後的道路,它也有了明確的規劃。據曾永傑介紹,紅博館將成為可以複製的品牌。

  “紅博館的品牌在傳統文化元素這方面一旦建立起來,它的複製戰略就可以推行。我們的目標是要在北京做3家紅博館。目前,玉泉營總店是2.6萬平方米,而西邊的四季青館則將近2萬平方米,還有在東北四環我們會再設一個館,大概在1萬多平方米。總體預計在2015年底,完成三足鼎立的佈局。我們在進行內部整合提升的情況下,能為更多人群提供服務,到時紅博館的品牌效應就會越發凸顯。如果我們在北京順利完成了紅博館在中式文化尤其是紅木傢具這塊的品牌建設,那麼在未來,在國內的其他城市,也完全可以推進現在的這種戰略,當然也可以根據地域特色開發建設紅博館珠寶城、紅博館古玩城等。我想這可以看做是未來的一個戰略方向。不過當前最重要的還是要把基礎打好,把眼下的事情做好。”

  不講原則只求發展速度的企業最終會淪為無根之萍,堅守底線穩紮穩打的企業才可能成長為參天巨木。曾永傑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認為紅博館的發展有著自己固有的步調,在未來也將堅持住其本色。

  歸根到底推動紅博館發展的前提是對傳統文化要保持尊重的態度。企業,尤其是文化企業,你不能完全唯利,你要有自己的尺度。如果純粹逐利,一味炒作,炒的越火,商業氛圍越濃,沒有任何文化氣息的感知,沒有任何觸動心靈的體驗,那就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所追求的是,不管你有沒有在這裡找到你中意的東西,你都會對你喜歡的東西、對這個行業的認知有所提升。我覺得這就是紅博館除了自身的經營責任外所承擔的社會責任。”

  以“忠誠”為底色的桂商文化

  擔任紅博館總裁的同時,曾永傑還是北京廣西企業商會的副會長。在他看來,商會的職能和紅博館的功能有異曲同工之處。

  “簡單來説,紅博館滿足了人們的觀賞需求、文化需求、交易需求,有人想看有人想買,紅博館就展示了這樣一個多重功能的結合體。而商會的功能更像是一種自然的嫁接,給有需求的人提供一個平臺。我們不能帶著強烈的目的性企圖在商會這個平臺上獲得直接的利益成果,但我們可以通過商會獲得更多資源和展示的機會。”

  同時他也坦言,相比傳統的徽商、晉商,還有新時代的閩商、浙商,“桂商”在整個中國的商幫裏面算是新興的也比較小的一個群體,比較之下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桂商”作為後起之秀,也需有其獨特的文化作為標識,來鑄就自身的光榮和夢想。昔年,廣西有“狼兵雄于天下”之稱,八桂子弟彪悍的作風和家國情懷也一直為人傳道。

  按照曾永傑的説法就是:“廣西人有廣西人的特點。按照老一輩的人來講,廣西人都比較忠誠。我個人理解,這種品質也滲透在廣西企業家的商業精神裏,他們對上級忠誠、對事業忠誠,也對自己忠誠。這樣的人做事容易持之以恒,對自己選擇的道路也能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這種以“忠誠”為底色的桂商文化是滲透在廣西商人血液裏的東西。這在曾永傑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唯有誠於人,紅博館才可能在業界獲得良好的公眾口碑;也唯有誠于己,紅博館的誕生才成為可能,這個全新的中式家居體驗館才有機會成長為京城地標性的傳統文化集散地。“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在波雲詭譎的商場,唯有這樣堅韌執著的精神,才會有在風口浪尖直面瀚海的力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