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轉型適應形勢發展 創新打造全媒隊伍

  • 發佈時間:2015-07-08 06:17:1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全球網際網路迅猛發展、傳統媒體普遍受到衝擊的今天,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如何在融合發展中實現人才的轉型升級,成為中國媒體界普遍關心的問題。

  從我國中央和地方主要新聞單位的媒體融合發展實踐中不難發現,建設一支具有網際網路思維、適應新的傳播業態、信得過、用得上的媒體人才隊伍,是建成強大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的關鍵因素。

  轉型:一場必須接受的“挑戰”

  2014年夏天,在對巴西世界盃的報道中,新華社推出一份“新華國際·世界盃專刊”的全媒體日刊,充分整合了新華社在32個參賽國一線記者的優勢,集中採集到大量全原創內容,後方編輯同時靈活運用微信等社交軟體,徵募寫手英雄帖發佈,與32支參賽國分社記者實時互動,推出了綜合文、圖、視頻和新媒體報道等多種形式,成功吸引大量受眾參與投票和話題討論。

  中國日報社對原編輯大廳進行徹底改造,借鑒國外媒體機構的做法,建設“輻射型”辦公區:辦公區中心是報紙各版主編、網站主編、社交媒體主編,每個主編的座位向外“輻射”其所管轄的部門。各主編坐在一起,隨時交流選題、即時溝通、統一調度。同時由於其管轄部門近在咫尺,又方便了主編與編輯、記者直接交流。

  在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真正意義的媒體融合不會再區分誰是紙媒人,誰是電視人,誰是網站人,在新聞單位內部只有融合的體制和扁平化的結構才能去除不同媒介或同一媒體不同部門間的利益與認同隔閡,從而把資源用足,把人用好。

  提升:激活傳統媒體“存量人才”能量

  在新型媒體成為未來發展趨勢的背景下,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新聞媒體紛紛從管理上積極適應這一形式,通過培訓、招聘、考核等方式激活媒體從業人員運用全媒體手段進行采編工作的能量。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在全臺範圍內舉辦全媒體技術系列培訓班、視頻業務輪訓班、網路非線性編輯系統輪訓班。編播隊伍開展“一專多能”技能培養,掌握攝影、攝像、音頻、簡單網頁製作、社交媒體平臺發佈、媒介融合新聞産品的編輯與製作等多種能力,建設能進行採、編、播、譯各種工作的全媒體複合型人才隊伍。

  也有不少媒體用考核等方式倒逼記者實現轉型。中國日報社改進了采編人員的績效考核體系,將網路供稿數量、稿件點擊率等網路指標納入報紙記者績效考核體系,從根本上強化了采編人員的“新媒體意識”。

  探索:尋求全媒人才隊伍建設的“突破口”

  新華社全媒報道平臺一位負責人表示,對傳統媒體而言,技術製作環節已不像過去被認為是“輔助性”工種,從現代媒體傳播形態變化和吸引力來看,這部分人才的作用逐步加強。現在急需既了解新聞傳播規律,又能夠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傳播的人才。

  一些報業集團和廣電集團反映,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中遇到的最緊迫的問題,不是設備、大樓等硬體設施,甚至不是資金,根本的還是隊伍建設和人才問題——一方面傳統媒體的采編業務骨幹不斷流失,另一方面主流媒體所需要的新技術,新媒體的技術和業務骨幹難以為繼。

  如何從體制機制上解決人才問題?

  上海報業集團在這方面進行了嘗試和探索。去年以來,上報集團根據市場需求和辦報特色對每張報紙進行綜合評判,在“關、停、並、轉”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在“精、聯、創、合”上下功夫,改革後,不僅內部權責更加明晰、結構更加合理,員工的精神狀態也為之一振。

  “傳統媒體轉型不能僅僅依靠一兩個産品,更不能指望‘在舊樓裏拆東墻補西墻’,轉型需要整個系統的改造,必須實現增量拓展。”上報集團黨委書記裘新説。

  文/新華社記者 崔清新

  (據新華社北京7月7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