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侯芳梅:插花,從廳堂到家常

  • 發佈時間:2015-07-08 04:33:17  來源:成都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金沙講壇

  第362期

  主辦: 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

  承辦: 成都市社科聯(院)

  協辦:成都傳媒集團

  成都廣播電視臺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成都嬌子音樂廳

  本期

  嘉賓

  侯芳梅,碩士,副教授,北京農學院教師。中國插花花藝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市評標專家。編有《家庭健康花草》《花卉學》《植物造景》《節日花卉》《插花花壇與盆景》等教材、著作10余部。多次參與北京市和全國部分省區花卉展覽、插花花藝活動的展覽佈置、插花表演及主持解説工作。2009年獲“全國十佳花藝師”稱號。2014年11月APEC會議期間曾為參會元首和夫人們進行插花表演。

  香石竹(康乃馨)在西方文化中代表著母愛,但在中國文化中,萱草是母愛的代表。相傳在古時,子女要遠行,母親都會在門口種一株萱草,母親看到萱草就不會太想念遠方的孩子了。因此萱草也被稱為忘憂草,代表了母愛的偉大。由此可見,花語在不同文化中也各不相同。插花時,充分了解花本身的寓意,是表達插花作品意義的重要條件。

  除了花本身的寓意,插花時容器的選擇也非常重要。總的來説,可以按照容器把中國式插花歸為六大類,即瓶花、盤花、籃花、碗花、缸花和筒花。

  主持

  人語

  縱觀古今,插花是為數不多的突破社會階層束縛的藝術形式,既居於廟堂之上,也深入百姓之家,既為文人雅士所欣賞,也為販夫走卒所喜愛。近日,“全國十佳花藝師”侯芳梅做客《金沙講壇》,與成都市民一同體會插花的藝術美感。

  實錄

  東方式插花

  雖有人作,宛自天開

  今天,插花藝術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在慶祝生日,看望病人時,經常會送上一捧鮮花;在婚禮上,頭飾、肩飾以及手捧的花束都必不可少;走進酒店大廳中,花籃,花車與花毯也常常與我們親密接觸。近些年來,插花的應用更加廣泛,鮮花禮盒、鮮花蛋糕、鮮花餅、鮮花美酒更是時髦的流行趨勢。鮮花與插花藝術已經成為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對審美以及文化的不同,使插花藝術在世界範圍內有著不同的風格,主要有東方式插花和西方式插花。到了近現代,東西方插花藝術逐漸融合,衍生出了新的現代花藝。

  中國人或者説東方人崇尚天人合一,追求自然和含蓄之美。傳統東方式插花多用枝條表現線條美感,花用的數量並不是特別多,但花的姿態以及聚散搭配都非常優雅。以中國插花藝術為代表的東方式插花多采用三大主枝構圖,而且是不對稱式的自然式構圖。在作品上,東方式插花大多追求一種“雖有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同時,還非常講究以花表意,借花傳情。這類風格的插花藝術注重形神結合,在藝術表達上獨具一格。

  歐洲很多國家則認為美並不存在於個別事物中,他們覺得集合是美的一種體現,並且把這種美歸納為各種數學規範。因此西方式插花的表現形式常以圓形、半球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為主,在作品上則多以堆積的形式,使用大量的花材進行搭配,看起來非常繁茂、華麗。東西方插花藝術風格的差異,主要與民族的文化以及哲學思想密切相關。

  中國《瓶史》

  流傳日本成“插花聖經”

  東方式插花起源於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中國人愛花、用花從很早的時候就已開始了。在新石器時代出土的陶罐上就有著很多美麗的花紋,這些都是先民最早對花卉關注與應用。之後,在《詩經》和《離騷》中都有著古人對花的應用記載,如《詩經·鄭風·溱洧》中記載:“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漯勺藥。”這段文字講述的是在古代,男女結伴出遊,離別時,相互贈送芍藥花以寄託相思之情的事例。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芍藥是中國最早的情人花,而不是現在説的玫瑰。從廣義插花概念上來説,已經表明,春秋戰國時期就是中國民間插花的起源。

  隋唐五代時期是中國插花藝術的興盛時期。這個時期不僅有佛前供花,而且宮廷插花也非常盛行,民間插花也逐漸興起。宮廷插花非常講究,注重莊重排場,唐代作家羅虬曾寫過《花九錫》,將宮廷插花的過程描寫得極為詳盡,如宮廷插花陳列在什麼環境裏面,用什麼樣的容器,什麼樣的水,插完花後還要畫圖、翻曲、作詩等。

  到了宋代,中國插花藝術進入到鼎盛時期,這個時候插花形式更加多樣,而且技藝非常精湛,尤其因為有了文人加入,把插花藝術帶到了非常高境界。東方式插花非常講究追求自然之美,表達以花抒情,以花抒懷,借花傳情,這一切都是源於宋代文人插花的興起。

  琴棋書畫是我國古代的文人四藝,到了宋代,又産生了生活四藝,除了插花還有燃香、點茶和挂畫。這四藝在當時

  的文人雅士中非常盛行,甚至連皇帝也不能免俗。宋徽宗曾畫過一幅非常著名的畫,名為《聽琴圖》,傳説這幅畫中的主人公就是宋徽宗給自己畫的自畫像——主人公居中危坐石墩上,黃冠緇服作道士打扮,微微低著頭,雙手輕輕地撥弄著琴弦,他的右手側有一盆插花,顯得極為清凈素雅。這幅畫被認為是宋代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一個縮影。

  過了宋代鼎盛時期,到了元代,由於社會動蕩,插花藝術僅在宮廷和少數文人之間流行。這個時期的作品多表達文人歸隱以及鬱鬱不得志的失落情感。

  明代是中國插花藝術復興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形成了完備的系統。此前,關於插花的專著或專門描寫插花的文字比較少,但到了明代以後,有很多這樣的著作流傳下來。目前來看,有三本著作極具文獻價值,一是高濂寫的《遵生八箋》,一是張謙德的《瓶花譜》,最值得一提的是袁宏道的《瓶史》,他在總結前人插花藝術的基礎上,把插花程式描寫得更加全面了。《瓶史》一書傳到日本,被尊為“插花聖經”,甚至還産生了一個專門的插花流派。

  清代初期的插花沿襲明代傳統風格。受盆景術的影響,人們崇尚自然、欣賞自然美,將優美的大自然景觀微縮在室內幾案上。這時期還流行寫景式插花、組合插花和諧音式插花。如鄒一桂的寫景式盤花,花材有竹、棕櫚,配乙太湖石,高低錯落,疏密有致,頗富自然之趣。諧音式插花如馬詒所繪作品《前程萬里》,以銅錢、拂塵、萬年青、李子為花材,取其諧音為主題。

  花有花語

  根據寓意製作插花

  要了解中國傳統插花,花的寓意非常重要,此外,我們還需要了解這些花的生態習性,比如什麼時候開花,適合生活在怎樣的環境裏,只有這樣,才能做出合適的插花作品來。

  松竹梅是歲寒三友,在中國傳統插花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松代表剛強不屈,萬古長青,是高潔品質的象徵,也代表著老人的智慧,以松為主的插花非常適合送給老年人。竹內部中空,代表著高風亮節,謙虛謹慎,曾有詩形容竹子“未出土時便有節,及淩雲處尚虛心”,都表現出了竹在插花中的獨特地位。成都有著非常濃厚的竹文化,插花有著得天獨厚的取材優勢。梅花則代表著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因此又常被民間看作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徵。

  蘭花在中國式插花中也很常見,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象徵著潔身自好,高風脫俗,同時還有蘭心蕙質、空谷幽蘭之意,代表著賢惠。另外,桂花有著加官晉爵、富貴榮華的寓意。桃花則代表了少女純情。石榴象徵著多子多孫,山茶花除了表現富麗堂皇,還可以用以歌頌英雄等。

  對話

  用插花點亮生活之美

  記者:您在APEC會議上表演的插花有何寓意?

  侯芳梅:我們中國插花講究線條和自然之美,同時又有著美好的祝福和寓意。我選擇了頗具中國特色的牡丹作為主花材,在骨架枝上則選擇了龍棗枝,龍代表中國吉祥文化,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容器使用的是青瓷鹿頭樽。牡丹的雍容端莊與龍棗的遒勁屈曲,勾勒出了一幅高貴典雅、寓意繁榮昌盛的完美畫面,選擇瓶插,則使作品多了幾分平安、吉祥之意。這幅名為“龍騰呈瑞”的插花作品,展示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傳統插花的獨特魅力與底蘊,同時也寄託了我們對國外友人的美好祝福。

  記者:自己動手做家庭插花時應該注意些什麼?

  侯芳梅:首先我們要準備一些專門用具,如剪刀、膠帶、鐵絲等。初學者做插花,建議儘量選擇一個淺的容器,古人説容器是花的金屋和大地,容器的選擇經常是插花設計的一部分,但又不能喧賓奪主,儘量要素雅一些,能很好地襯托出花枝和葉片。

  此外,插花可以給生活增加一些小情趣。比如很多人都喜歡在家裏擺放一些水果,用一些線條好看的草從下方將水果兜起來包裝,看起來就會很有藝術感。再比如插花時可以將花與水果結合起來,做一些有意思的諧音式插花,比如“江山多嬌”,我們可以把藕、辣椒、豇豆用來做線條,輔以花和草進行搭配,這樣做出來的插花作品既好看,又有意境。

  家庭插花非常自由,可以選擇現代風格,也可以選擇傳統風格,對於容器和花材都沒有特殊要求,但還是要注重線條的美,同時要賦予作品思想情感,這樣才不會顯得雜亂和空洞。

  採訪手記

  在讀《水滸傳》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梁山好漢簡直就是“花團錦簇”:病關索楊雄,“鬢邊愛插芙蓉花”;浪子燕青,“鬢邊長插四季花”;阮小五“鬢邊插朵石榴花”;而劊子手、滿臉橫肉的蔡慶,生來愛戴一枝花,於是人家乾脆叫他“一枝花”蔡慶。哪怕是眾嘍啰也不甘示弱,在為數不多的出場鏡頭中,紛紛“頭巾邊亂插著野花”……

  在今天,如果你在大街上看到一個身材魁梧的男子在頭上或耳邊插著鮮花,大概只有兩個反應:第一,他是不是要去演戲?或者,他今天有沒有吃藥。但在宋代,男人戴花這習慣,跟性情風流與否無關,跟出身貧富也無關,是當時的一種普遍風氣。據《宋史·輿服志》,“簪戴”本是一種朝廷禮儀:“幞頭簪花謂之簪戴。中興郊祀明堂禮畢回鑾,臣僚及扈從並簪花。恭謝日亦如之。”事實上,男子戴花從唐代時就已經出現了,一直到了明清時期依然時常可見。即使在今天,新郎們在婚禮中,高考“狀元”們在慶典上也會隨身佩花。

  鮮花所代表著的美好,突破了社會階層、性別、年齡的界限,成為“人皆愛之”之物。圍繞著花這樣一個承載美麗的主題,在成語中,在詩歌裏可謂是車載斗量,數不勝數。在漫長的歲月中,人們也對各樣的花賦予了寓意不同的“花語”——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為花中君子;梅花,不畏嚴寒酷暑,依然含香浮動,是為高潔志士;菊花,淩寒傲霜,卓爾不群,是為花中隱者;牡丹,熱烈燦爛,一派富貴繁華的氣象,是為花中王者……在這樣一個愛花成癡的國度裏,插花這樣一個藝術形式,自然而然地在國人的生活中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侯芳梅女士認為,當前的插花藝術從風格上來説,可分東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以及東西結合後的現代花藝。傳統的東方式插花,崇尚天人合一,追求自然之美、含蓄之美,它的身影,在體現皇家威嚴的宮殿上可見,在莊嚴肅穆的祭祀場所可見,在平民百姓家也可見。東方式插花藝術可以看成東方美學思想與文化在藝術上的延伸,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傳統插花的獨特魅力、深厚內涵。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