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張馬村:摸準“門道”的美麗鄉村

  • 發佈時間:2015-07-08 02:32:2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實習生斯文本報記者胡立剛

  五年以前,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的張馬村還是個默默無聞的經濟薄弱村,短短一年時間卻成了上海市首批15個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之一,一無資源,二無産業的張馬村如何平地崛起,摸準美麗鄉村建設的“門道”呢?記者專門前往青浦區朱家角鎮,問道張馬村。

  一聲“敢幹”道出多年積累的底氣

  來到張馬村,只見鄉道、河道兩旁綠暗花紅,每個角落都散發出水鄉古鎮的神韻。“沒想到上海也有這麼美麗的鄉村。”記者心生感慨。

  村支書朱惠根帶著鄉音告訴記者:“鄉鎮領導第一次提到美麗鄉村建設,我根本不知道是咋回事,只是表了個態,‘只要有政策,村裏就敢幹’。”一聲“敢幹”,道出了張馬人多年積累的底氣。

  張馬村自2009年10月開始新農村建設的道路。先後完成了農村生活污水改造等工程,農村污水納管率、農田棚舍整治率、土地流轉率都達到百分之百,這是張馬村底氣的由來,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

  基礎畢竟只是基礎,美麗鄉村建設涉及方方面面,大到産業如何發展,生態如何維護,文化如何傳承,小到每家每戶,需要從改造每個村民的生活習俗開始,而有17個村民小組共2018人的張馬村不是個小村。

  “我們專門召集了村民代表去昆山美麗鄉村學習,一路上他鄉的美麗鄉村給了村民代表很多的刺激,這次考察活動為全村一致簽名通過美麗鄉村建設議

  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老朱回憶道。

  “接二連三”的水鄉之變

  “張馬村能在青浦區橫空出世,除了基礎好,確實還在實踐中摸索出了生態美、産業富、文化強的竅門。”青浦區農委新農村建設協調室沈雪明説。沈雪明所指的竅門,更多的是指張馬村在2930畝耕地上形成了“三園一島”的産業格局。

  張馬村農民一直以來以種植茭白、水稻為主業,為了擴大傳統産業,2009年,村裏組建了上海泖蕩稻米專業合作社,並形成了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産業化模式。這個模式為17個家庭農場主貢獻了戶均年收入7.8萬元。除了種植水稻茭白的2100畝地之外,剩下的800余畝地則先後引進工商資本,形成了尋夢園、藍莓園、農情園和太陽島國際度假村三園加一島的新興産業格局。

  四園一島的格局不僅僅解決了産業致富的難題,更重要的是讓張馬的田山歌、搖快船等農耕文化有了與産業互動展示的平臺,從而形成美麗鄉村所必須的一、二、三融合産業鏈。

  人人都是美麗鄉村的義務推廣員

  今年64歲的黃文娟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嫁到張馬村已快四十年了,她説,張馬村美不美,看看節假日上海人涌到村子小巷及河道忙拍照就知道了,美麗張馬是形象工程還是實事工程,看看村民的變化就知道了。

  除了上海人的慕名而來,村民也有兩大變化,常住村裏的村民以前在閒暇日子除了打牌就是窩在家裏,現在結伴鍛鍊成了時尚,住在城裏不愛回村的年青人除了自己常回家看看,還帶了很多城裏人一起回村過週末,包括黃文娟的兒子。

  2013年來到張馬村做大學生村官的張蘊懿告訴記者:“分管三農的副區長趙明每個月都要來村裏,前後不下20次,區新農村建設協調辦公室則每週都派人來現場看進度,大家熱情都很高。”

  據小張介紹,現在村裏年輕人人人都成了美麗張馬的義務推銷員,一年四季通過微信群向外界傳遞張馬的美麗。

  “如果不是自豪,年輕人不會熱心這樣的推銷,我這個村支書幹得更起勁了。”朱惠根説

  老朱告訴記者,上次區裏搞現代農業培訓,結束後他分頭把鄰近各村的書記、主任送回家,一路上這些書記、主任都很尷尬,因為這些村還停留在傳統農村的水準,臟亂差隨處可見。

  “他們的尷尬讓我更自豪,做了二十年的村幹部,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新農村建設項目,從來不曾有過這麼自豪驕傲的感受,美麗鄉村建設彌補了這個缺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