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促進南沙漁業持續健康發展 亟待加強漁業基礎設施建設

  • 發佈時間:2015-06-30 15:30: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網訊中國是歷史上最早發現並命名、最早開發經營和最早管轄南沙群島的國家,中國人民從西元前2世紀的漢武帝時期就開始利用和開發南海,中國漁民最早以南沙群島為漁業捕撈基地並持續不斷進行開發和經營。新中國成立以來,南沙漁業一直延續發展至今,作業活動遍及南沙海域所有漁場。

  但是,由於南沙海域天氣海況複雜,缺乏基本的漁業生産作業保障設施,在此海域生産作業的漁民時常遭受自然災害侵襲,生命財産受到嚴重威脅。因此,為了提高我國南沙捕撈和養殖漁民生産作業的安全保障和服務水準,促進南沙漁業健康持續發展,南沙漁業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

  1、自古以來,南沙就是中國漁民傳統的生産水域,南沙漁業歷史悠久

  據考證,早在漢武帝時代,我國海南島漁民就開始在南沙海域從事漁業生産活動。唐宋時代,逐步成為我國漁業主要海域,並形成了每年冬季借東北季風駕船南下南沙群島及海域作業,次年夏季乘西南季風返回和補給的生産生活模式,明清時代,發展進入興盛時期,中國漁民在長期的生産活動中,逐步認識和掌握了南沙群島各島群間路程的遠近與方位,各處水道和礁石的深淺,各島礁地形的特點,以及航行與季風、海流和飛鳥等的關係,並用文字給島礁取名,詳細記載生産航線,航海要素和漁獲種類等,這些寶貴經驗集中記載在海南島漁民世代相傳的《更路簿》中。

  新中國成立以來,南沙漁業一直延續發展並已形成一定規模,不僅南海區的廣東、廣西、海南以及港澳流動漁船均有在南沙群島海域從事漁業捕撈生産活動,而且在南沙的部分島礁開展了漁業養殖生産。目前,我國每年赴南沙海域生産的漁船近千艘,漁業生産作業活動遍及南沙海域所有漁場;同時,我國漁民已在南沙部分潟湖內從事深水網箱養殖,並取得良好效果。

  2、南沙海域漁業資源豐富,開發利用潛力巨大

  南沙海域面積廣闊,存在深海、島礁、陸架等多種地形地貌單元,生態類型多樣,生物種類繁多,漁業資源豐富。

  根據海洋地理環境,南沙漁業資源可大概劃分為深海區資源、島礁區資源和陸架區資源。深海區資源分佈于南海海盆和島礁之間的深水海域,主要包括以鳶烏賊(Sym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為主的大洋性頭足類,以黃鰭金槍魚(Thunnus albacaes)、大眼金槍魚(Thunnus obesus)為主的金槍魚類,以鰹(Katsuwonus pelamis)、圓舵鰹(Auxis tapeinosoma)以主的鰹類。島礁區資源分佈于南海珊瑚礁及其邊緣海域,生物種類繁多,盛産礁棲性魚類、龍蝦、海參等,小型中上層魚類也較豐富,包括以細鱗圓鲹(Decapterus macarellus)、長體圓鲹(Decapterus macrosoma)為主的鲹類,以扁舵鰹(Auxis thazard)、鮪(Euthynnus affinis)為主的鰹類;陸架區資源分佈于南沙群島西南陸架海域,與南海北部陸架類似,是重要的魚類資源富集區,經濟種類較多,底層和小型中上層魚類資源都較豐富。

  2012年以來,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産研究所對南沙群島及整個南海外海進行了持續調查研究,調查結果表明,南沙漁業資源現存量約200多萬噸,夏季高達260多萬噸。鳶烏賊(S. oualaniensis)是南沙海域最重要的中上層經濟種,其次是金槍魚類(Thunnus.sp)和鰹類(Katsuwonus.sp),主要出現于南沙中北部海域,鲹類(Carangidae.sp)為第三優勢漁業種類,整個南沙海域均有分佈,此外,鯛類(Sparidae.sp)、發光鯛(Acropoma japonicum)、天竺鯛類(Apogonidae.sp)、槍烏賊類(Loligo.sp)、蛇鯔類(Saurida.sp)、金線魚類(Nemipterus.sp)均具有一定資源量,主要出現于7°N以南陸架海域。

  3、漁業基礎設施缺乏成為南沙漁業持續發展的制約瓶頸

  南沙群島海域遼闊,海況複雜,氣候多變,自然災害頻發,目前相應的漁業基礎設施嚴重缺乏,珍稀保護物種保護和安全管護設施不足,科技對南沙漁業的支撐明顯不足等,嚴重制約了南沙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漁業的發展必須以漁港為依託,特別是外海漁業,對避風、補給等基礎設施依賴性很強。目前我國在南沙還沒有漁業生産必要的漁港、避風錨地、補給等配套設施,漁船漁民無法得到補給、漁獲物轉運、醫療救治、機械設備維修等生産安全保障服務。因此,非常有必要發展漁用碼頭、漁船補給基地和避風港、漁業安全通訊指揮管理系統等,形成集生産指揮、教育培訓、科研試驗、補給加工、船舶維修、醫療救助為一體的漁業綜合基地。

  同時,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南沙海域非法捕撈保護物種的現象存在愈演愈烈的趨勢,如硨磲貝類、海龜和紅珊瑚等。庫氏硨磲和鱗硨磲已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列為易危物種,近年來的過度捕撈使硨磲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而急劇減少。紅珊瑚生長慢,壽命長,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其採撈過度的問題十分突出,資源日趨瀕危,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五種國際貿易公約》。個別漁民在珊瑚礁海域炸魚及拖扒貝螺的作業方式,也對在礁表生長的珊瑚造成致命打擊。此外,加強南沙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急迫需要相關保護救護設施和管護設施。

  4、加快推進南沙漁業基礎設施建設

  第一,在南沙海域建設漁業生産必要的漁港、避風錨地等後勤補給設施,建造海上綜合補給船隊,以便為海上生産的漁船提供生産、生活所需物資補給。

  其次,儘快實施漁業生産安全保障工程如應急救助、醫療等的建設,包括建設漁業安全應急管理體系,大幅度提高漁業海難救助能力。

  第三,大力提升南沙漁業生産管理資訊化水準,積極推動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地理資訊系統、遙感系統、自動控制系統、射頻識別系統等技術在南沙漁業生産和管理中的應用,使漁船隨時隨地“看得見、聯得著”,並推進南沙漁業科學數據整合與共用共用,避免和減少漁業生産安全和涉外事件的發生。

  5、南沙漁業基礎設施建設務必科學設計,兼顧生態保護

  南沙海域生物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高,尤其是獨具特色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分佈較廣。因此,在南沙水域的漁業基礎設施建設應以生態系統管理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為基礎,實施科學設計,科學建設,加強生態保護。

  首先應確實保護好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南沙海域珊瑚礁是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聚居地、海洋生物基因庫和海洋藥物資源庫,應作為基礎設施建設優先保護的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前應進行珊瑚礁水域的生態環境基礎調查,根據珊瑚礁的面積、發育狀況及生物多樣性進行區域分類,在珊瑚礁面積大、生物多樣性高的區域,大力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在當前珊瑚礁生態系統遭受嚴重破壞的區域實施生態系統修復與重建;經生態環境影響論證後,在不干擾珊瑚礁生態系統保護目標和不影響環境品質的前提下,開展南沙漁業設施基礎建設。

  其次,確實保護好重要水生生物棲息地及生物多樣性。漁業基礎設施建設應在保護物種多樣性和確保生物安全的前提下進行,切實做好重要經濟種類和珍稀瀕危物種的産卵場、索餌場、越冬場、洄遊通道和重要水生生物及其生境的保護;加強重要水生資源繁育區的保護,嚴格漁業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並建立海上重大污染事故應急體系。以確保南沙重要生境的完整及保證生物多樣性水準。

  第三,適時開展重要土著和關鍵生物資源增殖養護。南沙水域的生物資源具有典型的島礁生物特徵,南沙群島是我國珊瑚礁魚類、貝類、棘皮類、爬行類等經濟物種和珍稀瀕危物種的聚集地,如棱皮龜、冠螺、大硨磲等。在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應注重開展對生物資源的增殖養護工作,增殖放流當地土著的游泳能力弱、移動距離短的主要經濟種類,以降低基礎建設對海洋生物資源的影響,並保障海洋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農業部南海漁業資源開發利用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産研究所副所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