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三起來”提速京郊農業現代化

  • 發佈時間:2015-06-27 02:31:5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06年,北京市啟動了以“讓農村亮起來、讓農民暖起來、讓農業資源迴圈起來”為主要內容的“三起來”工程。通過三年的建設,京郊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基礎設施全面提升,農民的生産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2013年,北京市就如何推進新農村建設又提出了“新三起來”工程——“讓土地流轉起來、資産經營起來、農民組織起來”,通過培育現代化新型農民,讓農民有資格、有能力走進市場,真正富裕起來。

  本報記者李慶國

  為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調整生産關係、解放生産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兩年前,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土地流轉起來、資産經營起來、農民組織起來”的“新三起來”改革任務。如今,農民們從“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京郊大地上正經歷著一場生動的改革實踐。

  土地流轉起來——

  為適度規模經營提供沃土

  土地流轉起來,就是處理好農民與資源的關係,將農村靜態的土地資源,通過依法、自願、有償流轉,變為農民可以支配的流動資本,促進集體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和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産出率,不斷增加農民來自於土地的財産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越來越多的京郊農民轉移到二、三産業就業,農業兼業化現象越來越普遍。引導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提高農用地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經營水準,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已經成為首都農業面臨的重要任務。農用地流轉就是在落實集體土地所有權、穩定農戶土地承包權的前提下,放活土地經營權,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承包權與經營權“並行分置”的新型農地經營制度。據統計,目前全市農村確權土地流轉總面積為274.8萬畝,佔確權土地總面積的61.6%。

  2009年9月,通州于家務鄉農村土地流轉管理服務中心正式成立。目前,全鄉已經規模流轉土地3.8萬畝。土地的規範化流轉促進了農業的規模化發展、園區化建設、標準化生産。如今在於家務鄉,“國際種業科技園區”已初具規模,成為北京市打造“種業之都”的重要平臺。

  2008年4月,土地流轉給平谷區峪口鎮西樊各莊村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那一年,泰國著名的正大集團落戶這裡,在村裏流轉出的779畝土地上開建現代化蛋雞養殖項目,實行合作社、企業、銀行、政府“四位一體”的産權式農業運作方式,發展現代農業。村民們也把土地流轉費、工資和股份分紅三種收益納入囊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資産經營起來——

  讓農民成為集體的主人

  “資産經營起來”,就是處理好農民與積累的關係,指建立健全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法人治理結構,創新多元化的農村集體資産經營管理方式和機制,實現農村集體資産保值增值,規範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機制,提高資源利用率,切實保障農民的集體收益分配權。

  經過連續20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北京市農村集體經濟産權制度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村級完成産權制度改革的比例達到97%,全市已有324萬農村居民成為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股東。“撤村不撤社、轉居不轉工、資産變股權,農民當股東”,産權制度改革的全面推進,大大激發了集體經濟的活力,保護和發展了農民的財産權利。

  大山深處的密雲縣北莊鎮幹峪溝村,曾經交通閉塞,集體經濟薄弱,村裏人紛紛外出打工、居住,只剩下幾十間年久失修的舊宅院,是個名副其實的“空心村”。如今村裏完善了基礎設施,成立了合作社,引進了社會資本,利用閒置房屋搞起了旅遊休閒産業,“沉睡的資産”因此被喚醒。村集體每年可從經營純收入中獲得30%的份額,每戶農民每年的租金和分紅可達到近萬元,並且隨著租金逐年遞增,收入還會持續增加。

  豐台區盧溝橋鄉三路居村,在完成了産權制度改革後,組建了股份合作制企業——北京金鵬天潤置業投資管理公司,公司又全額出資成立了“金鵬天潤集團”,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形成了以房地産、現代商業、現代服務業、金融服務業為主的多元化産業發展格局。從2005年到2012年,三路居村的資産經營收益持續快速增長,總資産由9902萬元,增加到12.8億元。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收益主要用於為成員提供各項福利和保障,每年用於居民退休金、福利、保險、醫療報銷等方面的費用達到6000多萬元。

  農民組織起來——

  使農民成為市場經營主體

  “農民組織起來”,就是處理好農民與市場的關係,通過農民自願合作與聯合,讓農民真正擁有維護自身權益的組織資源,使農民在參與市場的競爭博弈中真正發揮主體性作用,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一家一戶分散的農業生産經營很難進入市場,雖然郊區農民的合作與聯合有多種方式,但與農戶家庭生産經營結合緊密而有效的組織形式主要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堅持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由同類農産品的生産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産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依法按照章程,採取自願聯合、民主管理的方式組建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其好處就是通過統一服務,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實現規模化生産經營,共同開拓市場,提高合作社成員的經營收益。自《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來,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工商登記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6450個,其中:種植業3761個,養殖業1503個,其他1186個。正式登記註冊的合作社成員16.6萬名,輻射帶動農戶46萬戶,佔全市從事一産農戶總數的近3/4,合作社成員出資總額達到78.7億元。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41家。

  在順義,一家名叫“興農天力”的農機服務合作社,由200多名社員經營著3萬多畝糧食、500多畝果樹、100多棟蔬菜大棚,還承擔了都市型現代農業萬畝示範區的建設項目。示範區的土地一年種植小麥和玉米兩茬作物,與分散農戶只種植一茬玉米相比,每年多收穫一茬小麥,土地産出率和勞動生産率大幅度提高。

  2013年8月,清水鎮1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成立了清水騰達聯合社,共吸收社員1376戶。聯合社成立後,各項事業蒸蒸日上,很快面臨了資金難題,可是融資貸款的門檻,讓有需求的社員們望而卻步。面對現實困難,通過市、區相關部門牽線搭橋,聯合社與北京門頭溝珠江村鎮銀行合作,通過聯合擔保的方式獲得銀行資金貸款。聯合社與銀行約定,貸款不用合作社提供抵押質押,不用擔保公司提供擔保,確保貸款合同期長、用款靈活、隨借隨還、資金使用成本低。2013年,聯合社獲得了珠江村鎮銀行貸款授信3000萬元,並獲得了貸款750萬元,解決了合作社的燃眉之急,為合作社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新三起來”讓廣袤的京郊大地煥發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農業現代化的腳步正在不斷加快,農村改革的各項試點正在紮實推進,農民收入正在穩步增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