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農技員服務“三農”更給力——安徽省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紀實

  • 發佈時間:2015-06-23 10:36: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五一”期間,安徽省肥東縣店埠農技推廣區域中心站劉霞被授予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和她一起獲得此項殊榮的還有太和縣農技推廣中心曹軍和樅陽縣會宮鎮農技站王志信,3位基層農技員同時榮獲榮譽在安徽尚屬首次。

  獲獎後,劉霞感言:“這些年來,我深深感受到了農技員職業地位的大幅提高。能夠為農民朋友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是一種榮幸,我為自己的職業選擇感到無悔。”

  近年來,安徽省農委不斷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努力營造全社會為農技員“點讚”的氛圍,讓農技員成為體面有尊嚴的職業。

  “‘農民滿意的農技員’評選等工作的開展,為加強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和管理工作探索了新路。”安徽省農委主任孫正東介紹説,安徽省將進一步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建立農技人員專業技術崗位動態調整機制,不斷提高基層農技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服務能力,積極探索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與社會化服務相互融合補充,完善激勵機制,努力打造一支想幹事、會幹事、敢幹事、不出事、幹成事的農技推廣隊伍,為實現“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體制理順,讓人留得下來

  “以前,農技員啥工作都幹,什麼計生低保、賣農資農藥等等。2009年,農技站重新劃歸縣管後,農技員的重心工作從之前的鄉鎮工作回到了農技的本業上。我們的事業編制解決了,工資能夠正常發放,辦公經費也得到了保障。”宿松縣匯口鎮農技站站長王斌介紹説,農技員回歸到了公益性崗位,跟經營性活動徹底分離,終於可以“一心一意幹好農技的事”。

  長期以來,地位低、工作苦、待遇差成為基層農技員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從2007年起,安徽省全面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創建了“縣辦縣管”模式,即通過實施以國家和省級投入為主,縣級管理為主,以完善的法律體系作為保障,建立縣、鄉兩級公益性組織機構和村、戶兩級服務網,構建垂直管理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2011年3月在全國率先完成全省基層農技推廣管理體制改革任務。

  “這項改革穩定了農技推廣隊伍,保障了農技推廣工作開展,基層農技推廣‘線斷、網破、人散’的問題得到根本解決。”安徽省農委副主任周世其介紹説,全省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實行“條塊結合,以條為主”的管理體制,人、財、物“三權”歸縣農業主管部門管理,資金管理體制理順,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實行財務單獨核算,其人員、辦公經費由縣財政列入預算,全額供給,人員工資實行打卡發放,辦公經費實行包乾。資金由縣財政按月劃撥到縣農業主管部門,並由縣農業主管部門按月劃撥到各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輸送“血液”,讓隊伍變“強健”

  “農民在生産中只要發現了問題,都會來找我們。”蒙城縣白楊林場農技推廣員陳友祥自豪地説,農技推廣站承擔著全鄉兩萬多人的農技推廣服務。他本來學的是種植專業,但通過一系列培訓學習,特別是在實踐中不斷掌握農機、畜牧等方面的技術知識,成了站裏的“多面手”。

  “2014年,全省有2821人參加支農崗位考試,共招錄支農人員210人,其中農技推廣崗位人員招錄71人,使多年來農技人員負增長的問題有了突破。”周世其介紹説,安徽省把強化農技推廣隊伍建設當作推進農技推廣工作高效開展的關鍵環節。在抓好農技人員編制落實的同時,該省將特崗計劃納入“三支一扶”工作中的支農崗位項目計劃,既解決了單一實施農技特崗計劃人員待遇、工作經費且工作量大的問題,也解決了實施特崗計劃結束後人員的歸宿問題。

  不僅要讓農技員後繼有人,更要帶出作風硬、能力強的農技員隊伍。安徽省農委連續4年採取集中、分專業的方式對農技人員進行法律法規、農産品品質安全、農業資訊技術等綜合知識和産業生産技術培訓。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還加大力度啟動了基層農技人員學歷提升教育工程,鼓勵支援基層農技人員參加學歷提升教育,並給予每人學費90%的補助,共有1000多名農技人員參加全國成人教育統考並被錄取。全省92個縣(市、區)還建立了農業科技網路書屋。

  改善環境,讓服務更貼心

  “以前莊稼有毛病了,俺們想找個農技人員幫忙看看,得跑十幾裏路到鄉政府。現在,農技中心搬到了集市上,還有專門的綜合服務大廳,寬敞亮堂,不但俺們進出方便,而且農技人員還能面對面指導服務,真是太好了!”鳳臺縣丁集鄉農民田學超向記者説起了農技站“搬遷”的好處。

  鳳臺縣丁集鄉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中心的辦公樓算得上是整個集鎮上的“標誌性建築”:一樓的諮詢大廳內安放著測土配方施肥專家諮詢系統觸摸屏,大廳一旁還設有農資展示、農種展示、標本展示櫃檯;二樓則設置了檢驗室、培訓室,電腦、檢測儀器等設備儀器。由於地處鬧市又很顯眼,前來諮詢的農民很多。像這樣一站式的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已遍及安徽各縣。一些服務中心甚至還綜合了農水、林業、水産、植保等多個服務功能成立綜合站,農民們只要去服務站,一趟就能解決多個技術難題。

  在每個鄉鎮,農技綜合服務站都是當地最顯著的建築物。安徽省農技推廣體系實施“縣辦縣管”後,使人、財、物“三權歸縣”,加大財政支援力度,建立辦公場所,改善了農技推廣“無錢打仗”的情況。與原來的農技推廣站由鄉鎮管理相比,“縣辦縣管”要求各地建專門的農技推廣服務大廳,既為農技人員搭建了服務的陣地,也拆除了束縛農技推廣的“樊籬”,拉近了農技推廣人員與農民的距離。

  管理創新,讓工作有勁頭

  “這麼多年來,我種糧從來不發愁,因為我有一位好導師。”五河縣小溪鎮的種糧大戶朱志新向記者誇耀道。他口中的“導師”是指小溪鎮農技站站長李樹品。每逢農事關鍵節點,李樹品都會不請自到,到府查看苗情、提供農技指導。除了朱志新以外,李樹品還是其他9位示範戶的“直接負責人”。原來,安徽省以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為依託,大力開展以“包村聯戶”為主要形式的農技推廣服務,規定每位農技人員必須為10至20個示範戶進行入戶指導,隨時接受農業部門和農民的考核。

  “這項活動的開展,使得參與服務的農技人員數和農技人員服務入戶率、農民滿意度大幅提高。去年,全省14367名基層農技人員開展包村聯戶服務,佔在編在崗基層農技人員的91.2%。”安徽省農委科教處處長張韙介紹説,重形式,更要重效果。為防止出現農技服務形式化,他們專門請入了第三方進行追蹤、查訪進行效果評估,每個月進行績效考核並公佈結果。通過這種“倒逼”機制使得農技人員提高服務品質。根據不同季節,結合關鍵農時農事,發動全省1.7萬多名農技人員和省16個産業技術體系專家,開展送科技下鄉服務活動,及時將農業科技知識送到田間地頭、河湖塘邊、畜禽圈舍。

  如今的農技員不再是“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從去年開始,安徽省、市、縣三級均開展“農民滿意農技員”評選。一批來自基層的“農民滿意農技員”脫穎而出,他們紮根基層、默默奉獻的感人事跡也首次為大眾知曉。評選結束後,安徽省農委專門把這些事跡材料彙編印製了安徽省農民滿意農技員先進事跡。這本充滿正能量的《奉獻在江淮田野上》已成為社會各界了解農技員的宣傳用書。

  “這項評選活動今後將成為一項常態工作。對評選出的‘農民滿意農技員’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並與職務晉陞、職稱評聘相掛鉤,優先安排參加各類專業培訓和學歷教育,並在學習費用補貼、學習時間安排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援。”周世其介紹説,通過開展“農民滿意農技員”評選等多種活動載體,推進全省農技推廣工作邁上新臺階、呈現紮實高效開展的新局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