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企業環保有問題 手機即可獲預警

  • 發佈時間:2015-06-19 06:31:47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再過一個多月,一款名叫“犀牛鳥”的環境線上監測APP將推出市場,這是廣東柯內特環境有限公司擁抱“網際網路+”的一個新嘗試。而就在同一座瀚天科技城內,廣東長天思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也在研製一款APP,將對重點污染源的線上監測數據進行公開。

  早在今年全國兩會提出“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前,兩家佛山環保企業與網際網路的擁抱早已開始。就在6月10日,佛山年內第二次召開全市環保會議,並公佈了《佛山市“網際網路+”環境保護工作行動方案》。該徵求意見稿提出,佛山擬通過物聯網採集環境監測數據,經過雲計算污染源智慧數據分析模型計算,將結果應用到移動端監管、移動執法、監控預警等方面,初步建立起“天網”“水網”。

  對於兩家企業的負責人來説,這消息無疑是打入了一針“興奮劑”,“環保+網際網路”從一個行動計劃真正落地佛山,意味著他們的“新玩法”名正言順地有了政策支援。

  南方日報記者:藍志淩 王芃琹

  1

  從環保服務中尋得新商機

  柯內特偏愛用動物給系統命名。他們此前推出的環境線上監測系統被命名為“貓頭鷹”,被喻為即使在黑夜中仍能監測到企業排污的一舉一動。目前這套系統在南海、三水以及廣東省內外都有應用,有800多家企業被納入系統,柯內特總經理朱斌稱該系統能幫助環保部門提升監管能力。

  而不久後柯內特推出的APP暫被命名為“犀牛鳥”,朱斌告訴記者,這套系統將為排污企業提供全程服務。首先是一個環保體檢功能,“基於我們的感測器從企業獲取的數據,通過後臺數據模組進行推算,在APP為企業呈現各自的多項環保參數。”朱斌表示,這些數據包括水量平衡分析、治理設施運作分析、超標排放分析、排污總量分析等。

  同時基於柯內特的數據積累,APP會根據參數對企業進行綜合評星,而這個星數是根據企業在行業中的排名進行判定的。不止於此,朱斌還想繼續挖掘APP的社交功能,在他的設想中,待下一步數據開放後,APP還可以進行分享,企業主可以選擇將企業環保星評數發到朋友圈中。

  長天思源也看中了大數據為企業服務的價值。“我們的思路,是以企業服務作為核心內容,去進行大數據的開發。”長天思源副總經理曾昭健談到,下一步,長天思源也將通過微信、APP等網際網路平臺,為企業提供污染源監控數據,並進行及時互動,為客戶拓展服務提供渠道。

  在5月,曾昭健透露,長天思源中標廣東省重點污染源綜合管理平臺項目,將與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展開深度合作,而其中一個內容即涉及APP開發,將研究如何進行重點污染源數據的發佈、線上監測系統的運作。

  除了利用APP進行互動和提供服務外,兩家企業都同時看中了一個新的商機——為企業提供預警服務。朱斌稱,當檢測到企業在環保排污方面有問題,柯內特將會進行預警,企業主可以通過APP直接在手機查看數據,而此前他們只能在檢測設備上獲取數據。

  長天思源也同樣抓住了企業這一“痛點”。從去年開始,被稱為“史上最嚴”《環保法》出臺,對於違法排污處罰力度加大,因此,“對於企業來説,及早知道自己的污染排放情況,就能及時進行把控。”曾昭健説。同時排污數據是和生産效率掛鉤,通過數據可以反映企業在節能降耗方面的成效,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通過了解排污數據,推動生産過程的技術改造。

  2

  數據為王構建“環保互聯生態圈”

  事實上APP的開發只是兩家佛山企業擁抱“網際網路+”的一個縮影。曾昭健表示,環境線上監測本身是一個物聯網系統,也打通了網際網路環節,對於長天思源來説,從2000年開始做線上監測以來,就在不停地探索與網際網路的結合。“‘網際網路+’的提出相當於在政策上給予了更明確的支援,同時數據也有可能得到進一步的開放。”

  而在朱斌看來,此前環保企業的物聯網概念更多停留在物物相聯,大部分是通過感測器採集、傳輸以及展示數據,而“網際網路+”,則是利用新技術去做環保,這其中的新技術就包括了大數據、雲平臺甚至社交。

  網際網路思維對朱斌的一個影響是,現在他已經習慣使用“用戶”而非“客戶”這一詞彙,他認為這兩者是有區別的。在網際網路的語境下,“用戶”的範圍被進一步擴大,“不能狹隘地理解為政府部門,事實上在網際網路裏面還有個用戶群體,就是排污企業。他們是構成環保産業的重要用戶之一。”朱斌説,“網際網路+環保”其實是一種生態,通過一些小應用,通過龐大的用戶群,最後構建成一種行業生態。“就像UBER,就構建了全新的計程車生態。如果只是簡單將網際網路當作工具來用,還是過於狹隘。”

  曾昭健對環保“生態圈”的理解範圍則更廣,他認為不同類型的公司在運用網際網路思維中也有不同的思路,企業的相加才能構成整個“環保網際網路生態圈”,發揮最大的乘法效應。

  在環保行業,企業分為環保服務業、環保製造業、環保工程三大類,“網際網路+”的概念體現在環保製造業中主要表現為設備的轉換,通過對裝備製造的改進提升機器處理效率。至於在環保工程類企業,曾昭健認為,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提升設備水準、積累數據,為最終客戶提供更為準確的認知狀態。

  “而環保服務業的‘網際網路+’則包括監控、環境的服務提升、大環保等。”但曾昭健指出,最核心來源依然是數據,而且數據應用的前提是環保製造業和環保工程的改造,方能夠支撐環保服務業中的應用提供。

  作為“環保互聯生態圈”的核心,大數據的公開無論是對於企業還是公眾都至關重要。在曾昭健看來,“網際網路+”的提出,公眾是最直接受益者,“以前一些涉密的數據目前正在逐步開放中,公眾能更清晰地了解身邊污染源的情況。”

  朱斌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表示此前很多監測參數沒有許可無法向社會公佈,而接下來數據的公開應該會呈現越來越開放的趨勢,能夠讓環保公司通過技術手段自動去抓取所需要的數據。“例如這次佛山環保方案中提出的‘天網’、‘地網’、‘水網’,其中就提到用大數據排查企業的偷排漏排現象。”

  3

  政府逐步推進數據公開

  但相比國外,我國環境數據資訊公開仍屬於剛起步階段。“要做‘網際網路+’,就需要把政府手裏握著的海量數據開發出來。”“危險地圖”創始人劉春蕾説,但有時政府也不清楚手裏有多少數據。

  而即使是環保數據公開走在前列的佛山,在數據開放度方面依然是環保企業擁抱“網際網路+”的一個瓶頸。因此,朱斌認為,環境線上監測的“網際網路+”要求企業對數據有更深入的分析和挖掘。“産業網際網路獲取數據的成本和維護成本相對較高,所以我們要明確採集什麼數據以及如何保障數據的準確性及連續性。”

  另一方面,曾昭健認為線上監測的布點還需要進一步鋪開。“目前佛山一些傳統行業像傢具、造紙、印染仍缺乏線上監控。”擴大數據覆蓋群在曾昭健看來更有利於環保大數據的完善和公開,而朱斌也正在著手建立類似的“數據王國”。他表示目前柯內特的感測器已遍佈800多家企業,未來將通過APP進行全覆蓋,希望在用戶達到5萬-10萬時實現“強生態”。

  事實上,佛山市政府也在做出思考。佛山市環保局總工程師趙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此前佛山環保數據均已按照國家要求進行公開,正在思考對大數據的進一步應用。以空氣數據蒐集為例,趙穎稱下一步佛山將考慮在不同地方布點更多監測站,以監測到更小範圍的區域空氣情況,積累更多數據進行建模,“例如可以推算出某些點數據過高是受周邊哪些企業影響,就能做到更方便查處,應對空氣污染問題。”

  而南海環保局更率先做出了行動。記者獲悉,目前南海環保局正運用網際網路和資訊化的技術手段,構建“3個1”的南海區污染源陽光體系。具體來説,“3個1”包括一個污染源陽光資訊發佈平臺,一張南海區污染源陽光地圖、一套南海區污染源陽光體系運作保障及動態管理制度。

  南海區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一個平臺”,環保局將對外公佈污染源監督管理的相關資訊,包括污染源的企業基本資訊、監督性監測資訊以及環評審批等相關情況,未來還將拓展讓污染源企業自行發佈其自身的環保相關資訊,如自行監測結果、污染治理情況等。

  同時,公眾可通過“一張地圖”的GIS地圖定位,定位到自己所處區域,以直觀、快速地了解污染源情況,製作如村級工業區、陶瓷行業等各類污染源專題地圖。此外,在污染源地圖上,還將同步公佈環保投訴、監督等聯繫方式,以推進全社會對環保的關注和參與。

  作為制度保障,南海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能充分運用後臺資訊數據管理系統,建立起污染源陽光體系運作保障及動態管理的機制,進一步擴大污染源資訊公開範圍、保障群眾環境知情權,並促進社會廣泛監督。“推動公眾參與到環保監督當中,讓群眾成為我們的‘眼線’。”趙穎稱,數據的公開運用同時也在倒逼環境管理制度的完善及監管水準的提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