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別讓黃沙湮沒文明的悲劇重演

  • 發佈時間:2015-06-19 00:32:56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6月17日是第二十一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國家林業局與共青團中央在清華大學舉辦了以“綠化荒漠、守護家園”為主題的宣傳活動,回顧荒漠化對人類文明和家園的危害。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目前,我國“荒漠化”形勢如何?防沙治沙取得了哪些成效?防治“荒漠化”應如何發力?

  生態興則文明興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將荒漠定義為,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乾旱區,由於人類活動或氣候變異引起的土地退化。荒漠化導致土地生産力下降,威脅糧食安全,加劇農村貧困。它不僅是一個生態問題,而且也是一個民生問題、發展問題。

  據統計,目前全球共有110多個國家、20億人口受到荒漠化影響。上世紀90年代,全球荒漠化面積已達3600萬平方公里,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420億美元。1981年-2003年間,由於荒漠化影響,全球每年有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失去生産力,相當於每年損失糧食2000萬噸。

  荒漠化還直接導致文明的終結。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指出,兩河流域古巴比倫王國的烏魯克城邦,尼羅河畔古埃及的“地中海糧倉”,古印度河口草木繁茂的塔爾平原,瑪雅人氣勢恢宏的宮殿神廟和富足的玉米王國,古絲綢之路上曾繁華無限的樓蘭古城,如今都湮沒在了黃沙之下。這些古老文明的消亡,無不揭示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人類文明發展規律。

  荒漠化也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目前,我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262.3萬平方公里,分佈在18個省(區、市)的500多個縣,4億人受到影響。風沙危害嚴重,自然災害頻發。流沙埋壓農田、牧場、村莊,損毀鐵路、公路、水利設施等現象屢見不鮮。

  張永利介紹,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間,全國有1300多萬公頃農田遭受風沙危害,1000多萬公頃草原退化,數以百計的水庫變成沙庫,黃河每年流入泥沙達16億噸。1993年“5·5”沙塵暴,造成近400人傷亡,有37萬公頃耕地因沙土掩埋而絕收,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億多元。

  來自國家林業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還有53萬平方公里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和32萬平方公里具有潛在沙化趨勢的土地,近10年亟須封禁保護的沙化土地有28萬平方公里。我國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十分脆弱的國家,生態問題仍然是國家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

  世界各國在行動

  荒漠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對全世界的生態安全、消除貧窮、社會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都造成了嚴重影響。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的致辭中指出,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會削弱人權,首先是食物權。保障世界所有人享有食物、水和人的安全的權利完全是可能的,但人類必須改變現有的土地利用方式,保護能夠提供糧食或淡水的每公頃土地,避免土地的繼續退化,同時盡所能恢復退化的土地。

  向荒漠化宣戰,有關各國已經紛紛行動起來。印度科技人員利用衛星編制了荒漠化發生發展系列圖,摸清了不同土地利用體系下土壤侵蝕過程及侵襲程度。澳大利亞對沙區實行以保護為主的管理辦法,政府每年投資開展水、土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建設。以色列科技人員研究開發適合本地種植的植物資源,農産品和植物開發研究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準。

  近年來,我國加強了《防沙治沙法》的監督執行和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的考核,批復實施了《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啟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試點和國家沙漠公園建設,加強了三北防護林體系、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治理機制。

  雖然問題仍然存在,但經過努力,我國荒漠化防治取得顯著成效。目前,沙化土地面積由上個世紀末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為年均縮減1717平方公里,過去5年,我國累計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1000萬公頃,實現了沙化面積和沙化程度的“雙減少”,京津風沙源區,沙塵暴、揚沙、浮塵天氣分別比2000年減少了18%、43%和22%。

   科學治理,適度利用

  日前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防治荒漠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到2020年,全國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荒漠化是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的共同産物,但其根本的原因則是人類對自然索取的強度超出了生態系統的承載極限和自我恢復能力,破壞了乾旱地區脆弱的生態平衡。”張永利分析指出,而人口的快速增長往往成為直接的驅動因素,被稱為“三口”問題的人口、牲口和灶口相疊加,直接導致了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樵採和不合理利用水資源,加劇了荒漠化的形成。

  “為此,要大力推進荒漠化防治,始終以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為主要目標,堅持保護優先、科學治理、適度利用原則。”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表示。

  趙樹叢認為,防治荒漠化,首先要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落實沙區植被生態保護紅線,在沙區內嚴格禁止濫開墾、濫放牧、濫樵採、濫開發,濫用水資源,嚴格保護沙區森林植被;同時,要研究建立穩定的政府投入機制,繼續增加荒漠化防治資金投入,研究建立荒漠生態補償政策和防沙治沙獎勵補助政策,實行以獎代投。專家表示,防沙治沙還要堅持依法治沙,完善法律體系。

  “在科學防治的同時,我們還要堅持適度利用的理念。”中國科學院沙漠與沙漠化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董治寶指出,對中國來講,人口增長是不爭的事實,面對土地資源緊張的現實,我們需要拓展生存空間,大力發展“沙産業”。

  “目前,廣東省利用荒山發展油茶業,甘肅省利用沙地發展油橄欖以及利用沙湖進行水産養殖、發展畜牧産業等,都帶動了當地經濟,改善了農民生活,由此可見,地廣人稀的沙漠地區也大有可為。我們應繼續把現有的先進技術運用到沙漠的改造中,採取適當措施,充分利用沙漠資源,在獲得生態效益的同時獲得經濟效益。”董治寶説。(記者李慧鄭北鷹)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