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扒下房企網際網路+的外衣: 增值業務難盈利

  • 發佈時間:2015-06-17 08:29:33  來源:福建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從遠洋聯姻京東,再到正榮攜手小米,房企和網際網路公司正掀起一輪又一輪互相“表白”的狂潮。這股勢頭很猛,但兩者融合後能産生多大的化學反應,尚待時間考驗。自鬱亮率領萬科高管拜訪阿里巴巴與小米後,房地産界掀起了一股拜訪BAT的熱潮,大型地産商與網際網路巨頭更是頻頻聯姻,每一家地産商都希望能傍上網際網路巨頭的大腿。但硬幣的另一面是,“網際網路+”尚未為房地産盈利模式帶來創新,房地産引進的網際網路人才也沒有吃透房地産行業的特點和盈利模式,只是盲目地照搬網際網路那一套做法,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房地産網際網路化的進度。與此同時,一些出身網際網路的公司卻在拼命學習房地産行業的東西,企圖把網際網路應用落地化。

  一方面是房地産企業進入網際網路後的“水土不服”,一方面是來自外部的入侵,房地産企業的“網際網路+”應該怎麼繼續?

  經營:有概念難盈利

  自去年起,越來越多的房企試圖抱緊網際網路的大腿,以此提升自身估值。彩生活的上市,最吸引投資者的並非其物業管理,而是社區O2O第一股的概念。房地産業內人士表示,如今資本市場對於純地産股的估值只有幾倍,但像彩生活這種擁有網際網路概念的公司可以更高,多數上市房企都希望能向網際網路靠攏,以此吸引投資者關注。

  在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看來,儘管越來越多的房企加入“網際網路+”的隊伍,但所有人都還在摸著石頭過河。即使在社區電商、商業地産O2O等概念最熱的領域,也幾乎沒有房企真正能從中賺錢,更遑論“網際網路+”對房地産盈利模式帶來變革。

  即便是彩生活,2014年報顯示,公司營收為3.89億元,其中物業管理收入佔比超過60%,增值服務收入僅為16.7%,真正通過網際網路帶來的收入佔比或更低。“房地産是一個特殊的行業,房企的主要精力和盈利點都線上下,網際網路很難介入”,華泰證券房地産分析師曹光亮認為,這意味著房地産行業很難被網際網路技術顛覆,商業模式出現顛覆性創新非常困難。

  思維:新與舊如何融合

  房地産與網際網路在融合過程中,思維模式的巨大差異逐步顯現,水土不服的症狀愈發明顯。在歐陽捷看來,人才是房企向網際網路轉型的最重要障礙。雖然房企可以用高薪挖人,但由於線上與線下的思維存在差異,能否招到合適的人仍是一個難題,招到人之後在企業內部如何讓新舊産業文化融合則是更大難題,“以行銷為例,傳統房地産人的思維更多是強勢推銷,用各種手段為客戶洗腦,這是典型的賣方思維;但網際網路行業的人更願意聆聽客戶的聲音,重視客戶的需求並改進産品,是用戶思維主導。傳統思維的人是很難理解網際網路思維的,雙方的磨合是個大難題”。 萬科總裁鬱亮曾感慨,有一個開發手機APP的企業與萬科接洽,希望萬科的業主們都能在手機上安裝其APP,併為業主提供洗車服務,他們將返利給萬科,這是萬科在過去想也想不到的事情,網際網路對於客戶的重視,恰恰是房地産企業的短板。

  在資深網際網路觀察家丁道師看來,房地産追求的是投入産出比,老闆要求投入的每一分錢都要獲得回報,因此用人思路往往是急功近利。但網際網路在房地産領域的應用本就沒有先例可循,可能要經歷漫長的摸索階段,房企維持“不行就換”的用人思路很可能會帶來相反效果。“打個比方,地産人上班都是西裝革履,但在網際網路公司,員工都是穿休閒裝,這背後體現的是思維與價值觀的差距。”

  突破:找到那個買單者

  儘管如此,在歐陽捷看來,房地産與網際網路結合無疑是大勢所趨。正因為沒有先例可循,要在商業模式上找到突破口,還需要房地産企業不斷試錯,找到突破口的企業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千億級甚至萬億級企業。

  曹光亮表示,雖然網際網路沒法對房地産開發的業態本身帶來顛覆性影響,但在産業鏈上的設計、裝修、物業管理、房産交易等環節,原有的商業模式本來就存在瑕疵,迫切需要網際網路技術的改造與升級。“房産交易領域,從代理市場看,線下代理公司的蓄客能力明顯偏弱,龍頭級的代理公司也只能接觸百萬級的客戶。從二手房交易來看,地産仲介的鋪面導致成本很高,交易佣金居高不下,網際網路勢必對房産交易的商業模式帶來重大顛覆”,曹光亮認為,家裝領域同樣如此,由於成本不透明、無法提前預知裝修效果等缺點,家裝行業痛點極多,需要阿里巴巴式的平臺公司,發展新的商業模式,連接施工方與需求方,並消除交易過程中的種種痛點,背後同樣蘊藏著巨大的市場。

  備受房企追捧的物業管理也不例外,在曹光亮看來,目前物業費價格受到政府管制,物業管理公司大多處於入不敷出狀態。但物業管理公司掌控著小區入口,並且跟業主保持高強度接觸,在社區O2O方面存在得天獨厚的優勢,只不過這種優勢的貨幣化過程較為艱難。

  如今,在試錯過程中,最終能否成功依然是個未知數。“就像新城,我們正在探索的商業地産O2O,從大方向看應該沒問題,但前進過程中遇到的人才難題能否解決,轉型最終能否成功,我們也不敢保證。但如果你不勇於去試錯,很可能會被網際網路的浪潮淘汰”,歐陽捷説。(鑫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