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傾力構築核與輻射安全防護傘

  • 發佈時間:2015-06-15 06:35:34  來源:重慶晨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特約通訊員 徐紅 周航 報道

  在5月剛剛舉行的職業病防治宣傳活動中,醫生們提醒,“市民如果到醫院體檢時,會照胸片,通常情況下不會照CT。市民不要主動要求去照CT,是否需要照要由醫生根據病人的身體情況來確定,因為CT的輻射強度大於普通胸片。”體檢時還有一個小細節需要注意,就是照胸片時儘量不要照射到非檢查部位,如果照胸片,可以請醫生提供帽子或面罩等保護品,避免頸部甲狀腺受到不必要的照射。這種輻射屬於人工輻射,是指除天然輻射源(存在於空氣、土壤、岩石中的天然本底照射)外的裝置産生的。

  安檢儀、CT等均屬於電離輻射範疇,同時我們生活中還會接觸到電磁輻射。電離輻射包括了宇宙射線以及由放射性物質衰變所産生的輻射,除醫療診斷外,還有核能、工業放射、安全訊號及煙霧探測器、醫療儀器的消毒、考古學斷代及行李檢查等。電磁輻射屬非電離輻射範疇,與電離輻射在作用機理方面是不同的,我們生活的環境中本來就存在太陽黑子運動、閃電等影響地球電磁環境的天然電磁輻射源。非電離輻射包括了超聲波、長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等人工電磁輻射源,行動通訊基站的建設在方便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同時會向空間發射電磁波,只要發射的電磁輻射水準滿足國家標準限值的要求就不必過分擔憂。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核技術被廣泛應用,市民對核與輻射環境狀況關注度更高,也更為敏感。面對新形勢,重慶市核與輻射環境監管機構不斷提高監管水準並完善應急保障體系,多項工作在全國名列前茅,實現了高標準、高起點的快速發展,為確保全市核與輻射環境安全,保障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輻射安全日常監管到位

  5月25日,市輻射環境監督管理站高級工程師李萍和幾名工作人員來到軌道曾家岩站對車站安檢儀運作進行了例行檢查。“你注意到安檢儀上那道黑色的鉛簾沒有,它具有保護作用。”李萍介紹,安檢儀在檢查物品時,紅色指示燈會亮起,這時會有射線穿過被檢查物品。“這個時候不要把手伸到鉛簾裏面去推拉物品,否則容易接受到不必要的附加輻射。由於劑量不高,所以對膠帶而言也是安全的。”李萍表示,對於長期處於射線環境工作的專業人員,像醫院做檢測的醫技人員以及一些特殊崗位的工作人員,應有足夠時間的休假,這是法規要求的。

  隨著手機的日益普及以及移動互聯網大力發展,行動通訊基站的不斷建設,第四代行動通訊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提高了網路品質,使得移動手機用戶有了更好的上網體驗,但是當市民身邊的基站增多時,部分人心中又有一個疑問,“增加這麼多基站,會不會增加很多輻射?”中國通信學會會員張學平教授形象地解釋説,好比在一所學校裏開大會,需要很大的聲音才能讓每個人都聽清楚,而分成若干個班級上課,音量就會下降很多,每個人也能聽得更加清楚。同樣的道理,基站雖然增多,但每個基站的發射功率是降低了,實際通話品質反而提高了,對人身體的影響大小主要與發射功率有關,尤其是第四代行動通訊技術的應用,使得天線發射功率比以前更小。

  張學平教授説,“幾個建在一起的基站功率實際上是向量疊加,並非單純的數量相加,因為手機是自動選擇信號,所以在廣場上或體育場進行大型節目表演時,附近所有基站滿足不了現場手機通話的要求。通信公司通常會派出應急通信車到現場,臨時增加行動通訊系統容量,滿足所有同時撥打手機的信號接入。”

  5月29日下午,記者跟隨市輻射環境監督管理站專業工作人員來到渝中區的一處樓頂基站附近,用電磁輻射分析儀進行了現場實測,這些基站的設立均經過了環境影響評價和竣工驗收。現場監測結果表明,基站的信號最強的區域是向外呈120度扇狀分佈的一個空間,在基站的正下方和後方,其電磁輻射影響極為有限。雖然裙樓上有基站,但是對樓內的人們而言,其影響是極其微小的,處於國家要求的限值標準之內,這些樓上的基站與路旁的基站呈網格狀分佈,保證了平時大家日常通訊。同時,基站功率由以前的幾十瓦降到現在的十幾瓦、幾瓦,科技的進步讓其運作更為安全可靠,另外電磁波能量在傳播路徑上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衰減的規律。打個比方,在1米時功率密度為0.04(W/㎡),那麼增加1米到2米處功率密度大致為0.01(W/㎡),如果距離更遠,那功率就更小了。

  張學平教授説,手機離基站很遠為何能收到信號呢?是因為手機靈敏度很高,手機前端有個放大器,能把信號放大上千倍,所以即使信號很弱,也能收到信號。信號還喜歡“繞行”,可以解釋我們的手機並非時時正對著基站而可以正常通話。“隧道或電梯中的信號覆蓋則是通過漏泄電纜等特殊方式實現,電磁波能量不強,滿足正常通話即可。”

  據了解,我市所有基站的設立嚴格遵循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再進行建設的原則,試運作後再進行驗收,並接受環保部門的日常監管。

  輻射應急管理體系日益健全

  目前,我市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應用單位共有1738家,射線裝置共3171台,共有放射源2000余枚。放射源應用涉及到輻照加工、工業探傷、放射治療、地質勘探、冶金、化工、電力以及科研教學等領域。根據屬地管理的原則,各級環保部門對轄區內的輻射源單位按照規定的頻次和技術程式開展現場監督檢查,實行“誰檢查、誰簽字、誰負責”,對發現的輻射安全隱患“零容忍”。2014年,按照重慶市環保局專項行動總體部署,我市開展了輻射源“四清四治”工作,對清查出的問題制定了分類整治方案,對涉及輻射安全隱患的,責令其限期整改。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耐心解釋,及時處理,做到了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為建立完善輻射事故應急體系,我市制定了市、區(縣)、企業三級輻射事故應急預案,建立健全了突發輻射環境事件預警、應急機制,將應急管理納入環保日常管理工作中。2011年日本福島發生核事故,市輻射環境監督管理站積極行動、有效應對,連續70余天晝夜不間斷監測,共獲取、報送了900余組監測數據,向國家核應急辦和市委、市政府值班室報送《重慶市應對日本地震核應急監測快報》73期,為政府決策提供了技術支撐。2014年,重慶市環保局、重慶機場集團聯合舉行國內首次航空運輸放射性物品泄漏應急演練,進一步檢驗了全市核與輻射事故應急預案、組織體系和應急設施,提升了處置核與輻射事故的能力。

  輻射監測能力全國領先

  自2004年以來,重慶先後爭取到國家、地方財政資金5000余萬元用於市輻射環境監督管理站、區縣環保部門應急能力建設。十年來,市和區縣兩級的輻射環境監測能力得到了較快發展。

  市輻射環境監督管理站從建站之初不足5人、辦公及實驗用房不足100平方米、儀器設備嚴重匱乏,逐步發展壯大到人員編制40人,業務辦公用房2530平方米,配置有低本底液體閃爍譜儀、高純鍺伽瑪譜儀等價值3000多萬元儀器設備222台(套)。建成省級核與輻射應急調度平臺,包括了2個應急監測系統,能夠同時應對全市2起輻射事故應急,能開展三大類35項輻射監測項目,監測能力邁入全國領先行列。

  同時,我市大力加強區縣輻射監管能力建設,先後有黔江、南川、大足、沙坪壩、彭水、江津等12個區縣成立了輻射環境監管機構,其中黔江、沙坪壩、涪陵、長壽、南川、大足6個區完成了輻射監測人員上崗考核和輻射監測資質評審,具備了獨立開展輻射監測工作的能力,市、區(縣)兩級監管體系逐步建立。

  在2007、2008年全國輻射環境品質監測績效考核中,我市連續被評為“優秀”;在2013年輻射環境監測能力評估中,我市獲得優秀,名列全國第七、西部第一;在2014年全國輻射環境品質監測考核比賽中,我市總分排名第一,獲得了全國一等獎,受到環保部的通報表彰。此外,重慶市核與輻射環境監管機構還先後獲得“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先進集體”、“全國清查放射源專項行動先進集體”、“環保部核事故應急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2015年,重慶市環保部門將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繼續加強輻射能力建設與環境監管,努力開創輻射環境保護工作新局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