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扮靚的大足“千手觀音”亮相
- 發佈時間:2015-06-14 10:29:56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技日報北京6月13日電 (記者遊雪晴)歷時近8年的“閉關大修”,重慶大足寶頂“千手觀音”以“全新”面容13日與世人見面。這標誌著“全國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大足寶頂“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正式竣工。
據大足石刻博物院院長黎方銀介紹,“千手觀音”造像集石質、彩繪、漆層、金箔等多種材質于一身,加之受工藝疊加、環境潮濕等因素影響,形成34種複合病害。從2008年開始,在國家文物局支援下,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合作開展了“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前期勘察研究,並進行試驗性修復。2011年4月,“千手觀音”造像本體修復工程正式啟動。
“千手觀音”歷史上曾經歷至少4次修繕,但歷次修繕沒有留下詳細的文字記載,而這次搶救性保護動用了各方科技力量,是最大、最全面、最科學的一次修復,最重要的是把整個造像的資訊完整保留下來,供以後“千手觀音”保護及其他石質文物修復參考。
工程中採取了金箔層揭取回貼、風化石質加固、殘缺石質補型、彩繪清洗等多項修復保護手段。共完成“千手觀音”造像830隻手和227件法器的修復,修復面積達222.15平方米,使用金箔超過100萬張。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研究員、保護工程項目負責人詹長法表示,經過此次大修,“千手觀音”造像將至少可以延續50年的“容光”。
據詹長法介紹,此次“千手觀音”造像修復團隊還將一些國際先進的保護經驗引進到“千手觀音”修復現場。其中工業X光探傷、紅外熱像探測、鐳射拉曼測樣、三維視頻顯微鏡觀察等方法和技術,都是對大型不可移動石質文物修復的國內首次應用。
修復中還利用三維鐳射掃描技術實現了“千手觀音”造像真實現狀的測繪與數字化保存。在2009年至2010年間,修復團隊利用5種以上不同功能的三維掃描器器對“千手觀音”造像進行研究測量。儀器發射鐳射,再由電腦運算出物體在三維空間中的形狀。根據得到的三維數據,修復團隊共手繪病害圖297張,病害調查表1855張,為修復保護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