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用科技征服黃土地

  • 發佈時間:2015-06-05 05:55:1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許 淩

  20年前,他在建材工地上搬磚、拉車;如今,他建立起集園區、基地、集農工貿科為一體的萬齊農業發展集團,擁有40多項國家現代農業專利技術。

  敦實的身材,方正的臉,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萬立軍,這個35歲的創新創業者,不僅完成了從2畝地到2萬畝地、從一個農民到實業家的跨越,還帶動了家鄉幾十萬鄉親致富。

  無論跟著他致富的鄉親,還是追隨他幹起一番事業的大學生,講得最多的,是萬立軍身上的拼搏精神,“在我們眼裏,他是個征服黃土地的科技硬漢!”

  用知識斬斷窮根

  萬立軍老家在寧夏中衛市迎水橋鎮楊渠村,與鄉親們的日子一樣,家裏很窮。一家6口人,雖有5畝地,但只有2畝能種點小麥、水稻,父母除了種地,還要外出打工。

  由於家裏貧困,萬立軍早早就輟學外出打工,搬過磚、拉過車,幹的都是苦力活兒。有一天,坐車的一位乘客與萬立軍聊起來,“你們為什麼受窮,就因為沒文化。我侄子在銀川農校就學了兩年,返鄉後種出來的番茄和黃瓜都特別好。”説者無心,聽者有意。萬立軍回家告訴家裏人,“我要拼命幹活,賺夠錢去銀川讀農校。”

  1996年秋,15歲的萬立軍走進銀川農校,這也成為他一生的轉捩點。萬立軍一邊如饑似渴地學習知識,一邊緊鑼密鼓地實踐。還沒等拿到畢業證,他已經創辦了中衛市第一家“莊稼醫院”。有了第一桶金,接下來的10多年間,萬立軍又幹了一連串的中衛第一、寧夏“首個”——第一個在中衛搞土地流轉,寧夏首個農資連鎖店,寧夏首個工廠化育苗……

  擁有這麼多個“第一”,並沒有讓萬立軍一路順暢,他也經歷了多次失敗。對於失敗的原因,萬立軍分析説,自己科學底子薄,急於鋪攤子,另外,讓鄉親們認可也是個漫長的過程。

  “那時真有些撐不住了。”萬立軍回憶道,自己的老母親曾老淚縱橫地説,“二娃子,你也是近30歲的人了,不能再這樣幹下去了。我兒雖聰明能幹,怎麼偏要一根筋地在這農村裏瞎折騰呢?”

  但是,萬立軍“辜負”了母親的忠告,還是死心塌地地返鄉做農業,“我要為中國農民爭口氣。只要有創新的科技作引領,有拼搏進取的精神作支撐,我相信在農村這片廣闊天地會大有作為的!”

  創新能力最重要

  “西北農業生産力水準低,我的家鄉中衛就更低。”1998年,還沒從農校畢業的萬立軍就利用寒暑假手把手地指導鄉親們種地,種地得起壟,種大蒜可以套種蘿蔔,施肥要學習用微量元素……萬立軍還利用業餘時間完成了寧夏大學農林係的全部自學課程,取得了寧大畢業證書,並與國家農科院多位專家建立了合作關係。

  發展現代農業需要兩個途徑,一是科技引領農業,二是創新改變農業。

  如何實現科技引領農業?萬立軍認為,要通過提升農産品科技附加值,提高農民的終端效益。他瞄準了種苗産業,“村民育苗成本才兩三分錢,你們公司的種苗賣到四五角錢,是農民傻了,還是你們瘋了?”身邊許多人不解,然而令村民們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種下萬立軍公司的苗木,經過反季節銷售,番茄和辣椒市場價分別提高2到3倍。

  要做到創新改變農業,萬立軍覺得,需提高農業生産力,研發創造新工藝、新技術。除草是傳統農田管理無法繞過的坎兒。能否鋪上一種防草膜,既限制草的生長,又不影響下面的作物生長?想法簡單,研發起來很難。幾經失敗,反覆試驗,萬立軍終於成功了!其研發的“高壟暗溝封草技術”,2008年獲得了國家智慧財産權局頒發的專利證書。

  紮根在黃土地

  “個人富了不算富。真正的富有是能擁有團隊,幹一番事業。”談到帶隊伍的話題,萬立軍滔滔不絕。

  “第一梯隊,就是家鄉的村民。這麼多年,人們習慣了講‘公司+農戶’,我是農民出身,知道培訓農民不是件簡單的事情。現在無論中學還是大學,都在提倡轉變教學理念,培訓農民也是一樣。比如,技術人員授課的同時,讓成績好的村民上臺講課。”

  第二梯隊是大學生。為解決農村急需專業人才和大學生就業難問題,2006年10月,萬立軍籌資320萬元創建了寧夏首家“大學生科技特派員創業基地”。剛來這裡時,幾十名大學生比較“脆弱”,稍有挫折就懈怠,偶遇逆境就“跑路”。然而,這沒有難住萬立軍,他要憑機制留住人。他讓每個人分包一塊(片),直接任命為項目經理人,執行年薪制,搞得好擴片漲薪接著幹,沒搞好的走人。這種機制不得了,這群年輕人玩了命地學,拼了命地幹,短時間內都成長為公司的骨幹。

  “走在家鄉的田野上,看到種苗茁壯、瓜菜豐盈,那種自豪感和幸福感無與倫比。與其説我征服了黃土地,不如説我就是黃土地上的人!”萬立軍動情地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