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非稅收入“救急”地方財政 清費立稅改革紅利打折扣

  • 發佈時間:2015-06-03 08:03:31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經濟參考報》記者梳理最新地方財政數據發現,今年以來,許多地方財政從過去兩位數增長降到個位數甚至負增長,而多地非稅收入卻出現兩位數高增速,甚至被一些地方當作主導財政收入增收、“穩財政”的主力,倚靠非稅收入“救急”地方財政。

  在財收壓力增大的背景下,“清費立稅”改革進展緩慢,企業負擔短期難降。專家認為,在經濟下行和財收下行時期,尤其要警惕地方政府患上“非稅收入依賴症”。

  失 衡 非稅收入遠超稅收增速

  據了解,今年地方財政收入增收壓力較大,在稅收增長大幅回落的同時,很多地方非稅收入卻接連出現30%甚至更高的增幅,其在財政收入中所佔比重也有所提高。以至於有地方官員稱,今年要實現財政收入開門紅,只有靠非稅收入來調節。個別地區甚至直白地表示:一季度非稅收入主導財政收入增收。

  政府非稅收入大致分為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國有資源(資産)有償使用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彩票資金收入、罰沒收入、專項收入和其他非稅收入等8大類。

  《經濟參考報》記者梳理最新的地方財政數據發現,不少地方的財政收入增長對非稅收入的依賴程度較高。

  以江西省為例,一季度全省稅收收入增長6.0%,佔財政總收入的比重僅為73.0%,創近年來新低,較上年同期下降3.7個百分點。部分稅收科目甚至出現比較嚴重的負增長,如契稅同比下降14.7%,較上年同期增速下降36.7個百分點。而非稅收入則增長較快,佔比進一步加大。一季度全省非稅收入增長29.2%,增幅同比上升18.6個百分點。其中,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增長16.7%;專項收入增長84.4%;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增長45.7%。

  基層政府對非稅收入的倚仗更為明顯。內蒙古赤峰市一季度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的非稅收入佔同期財政收入的33.15%。其中,罰沒收入增長347%;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完成年度預算的154%。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季度非稅收入佔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收額的73.4%,主導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收。非稅收入同比增長42.6%,高於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29個百分點,高於地方稅收收入37.9個百分點。其中,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同比增長21.8%,國土資源行政性收費增長19.9%,國有資源(資産)有償使用收入同比增長48.7%,非經營性國有資産收入增長108.2%。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説,稅收和財政收入一直是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在經濟回落,減稅政策實施的情況下,為保證地方財政收入不大幅下降,會有地方政府部門在非稅收收入上挖掘潛力。

  有專家指出,市場經濟條件下,稅是政府基本的收入來源,然而現階段非稅收入高速增長,則暴露出稅收和非稅收結構的失衡。這種失衡,不可避免地會衍生出亂收費、重復收費問題,值得警惕。

  “我們經常聽到企業抱怨稅負重,實際上大部分指的是費。”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汪德華表示:“很多人建議減稅,實際上,真正要討論減輕負擔,非稅收入是重點。”

  偏 鋒 地方發力非稅收入徵繳

  記者採訪發現,一些地方政府在稅源不足的情況下多管齊下確保非稅收入徵繳。

  一個明顯的表現是多地非稅收入的徵收超過預算進度。1至4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本級非稅收入完成預算進度的44.2%,超過序時進度10.9個百分點。截至3月底,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非稅收入佔全年任務數的47.3%,超序時進度22.3個百分點。

  此外,多地出臺文件加強政府非稅收入徵繳力度。不少地區將部分具備條件的非稅收入由集中匯繳改為直接繳庫方式,減少中間環節,使非稅資金直達財政。

  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為了加大非稅收入徵繳力度,日前制定出臺《非稅收入徵收管理辦法》,細化非稅收入任務目標,加大非稅收入徵收力度,以獎代補,強化激勵機制,促進各類非稅收入有效增長。強化礦區移民安置補償費、價格調節基金等重點收入入庫,實現稅費齊頭並進。逐步整合現有國有企業和資産,尤其要加強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産出租出借管理,對現有閒置資産採取公開拍賣、招租、承包、置換等形式進一步盤活,有效增加國有資産經營收益收入。遼寧省營口市則在日前強調,配齊配強非稅收入政策與項目管理科工作人員,同時合併一個非稅收入管理科,增加與充實非稅收入管理科工作人員力量。

  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今年以來加強對政府非稅收入待查資金形成原因的分析,清理待查資金。該縣財政專戶今年以來共産生待查筆數1065筆,目前已確認1058筆,確認率達99.3%,解決了待查收入困擾政府非稅徵管工作的難題,有利於加大非稅收入徵管力度。

  另外還有一些地方政府雖然出臺並向社會公佈了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目錄清單,但在實際徵收中仍然存在清單外項目繼續收費的情況。

   警 惕 “清費立稅”改革紅利打折扣

  這一切讓企業該享受到的“清費”紅利大打折扣,甚至負擔比以前有所加重。

  據了解,一直以來地方性的收費五花八門,可謂是筆“糊塗賬”,收費單位更是從省到市,甚至包括村委會,以煤炭行業為例,噸煤稅費負擔普遍佔銷售收入的20%到30%,其中大部分項目是地方各級政府和社會組織設置。

  近年來我國針對原油、天然氣、煤炭、稀土等行業繼續進行資源稅改革,從2014年12月1日起煤炭資源稅率正式從價計徵,同時將煤炭、原油、天然氣礦産資源補償費費率降為零,並停止了徵收煤炭、原油、天然氣價格調節基金,取消原生礦産品生態補償費、煤炭資源地方經濟發展費等,並取締省以下地方政府違規設立的涉煤收費基金。

  “目前礦産資源補償費已經取消,但河道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以及其他各項附加費、建設費還在徵收中,我們市還單獨徵收了一項客水費,每噸水繳納2元錢。”河北某大型煤炭企業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資源稅改革前綜合稅費負擔在1.97%左右,而改革後資源稅稅率為2%,再加上一些收費項目,整體稅費負擔比以前加大了。與此同時,涉及的洗選、優惠抵扣等問題至今仍未解決,“省級相關部門曾來做過調研,但後來也沒消息了。”

  與此相比,煤炭大省的清費步伐似乎要快一些。在國家統一規定取消的項目之外,山西還砍掉銷售環節的地銷、出省和基金費用等,預計可為企業減負約501億元。而貴州近期發佈的30條減負措施中涉及清理涉煤收費項目的就有5條。

  “單從稅率的測算來看,對企業的影響不大。但資源稅改和清費之間有一個時間差,尤其是在地市一級,而且一些環節的費用治理情況仍不明確,所以在資源稅徵收初期,煤炭企業會有負擔加重的感覺。”有分析師介紹説。

  山西智誠達能源諮詢公司總經理馬俊華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當前大宗商品行業尤其是煤炭行業虧損嚴重,政府清費減稅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目前這一工作還在繼續推進,亂收費行為不能説一概沒有。非稅收入是一個灰色地帶,今後應該對其有權力約束,變費為稅,在行業脫困中更多發揮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趙婧 王璐)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