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莫讓“放衛星”惡習成為基因底色

  • 發佈時間:2015-06-02 12:29:14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網路上總是有很多“好消息”。但轉眼間你就發現被戲弄。

  近日,諸如《德國擬購3.5萬組中國列車》《中國列車打入德國挑戰西門子》《西門子很鬱悶:煮熟的鴨子飛了》之類的消息,赫然出現在各大門戶網站的新聞頻道。頗為吸引眼球,令人有天翻地覆之慨。

  但仔細一讀下文,才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德國真正將要買的,只是3.5萬組“輪對”,也就是車轱轆加車軸,而不是整個列車。

  而且這3.5萬組輪對的生意,也不是已經鐵板釘釘了,而是德方“計劃”購買。

  這些消息,來自新華社轉發的德國NTV電視臺網站5月26日文章。雖然目前還不知道“輪對”變“列車”的牛皮最早在哪個環節吹出,但是我們已經知道的是,即便是新華社這樣的權威機構,也似乎很“好這口兒”。就在上個月,同樣也是有關中國高鐵,新華社某篇專稿,愣把中國與泰國達成協定合作修建時速150公里的鐵路一事,説成是“中國高鐵成功出口泰國”。

  作為中國人,誰不希望包括中國高鐵在內的中國産品和技術走出國門、在全世界遍地開花?但是,怕就怕希望越高,失望越重。沒有確定的事,你就要留有餘地,別漫天神吹。中國高鐵在墨西哥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涮的經歷,就説明瞭高鐵出口不是你想就能成,既然中國能夠一夜之間將引進“幻變”為國産,別的國家誰不想啊。但出現在傳媒報道中的,總是一相情願,有風便是雨,害得國人的視聽和心情像坐過山車一樣,一會兒被拋上天上、一會兒又被摔下地面。似乎60年前畝産萬斤“放衛星”的創舉,已經在國人性格中種下基因、染上了底色,怎麼都揮之不去。

  吹得越高,摔得越重。比如“每人平均收入6000元”之説,帶給很多國人的是被拋棄的不平感。

  德國擬購中國高鐵列車的泡沫,如果僅僅局限于媒體編輯環節也罷。但事實上,通過股民在股市上對中國高鐵列車製造商“兩車”的狂熱,可以發現泡沫絕對不僅僅局限在傳媒領域。“兩車”市值之高,不僅甩下了西門子,甚至直接衝高摩頂波音,但銷售額如果跟波音比,就差了一大截。同樣的銷售額,中國“兩車”純粹是國內産值的比重,是否接近波音,公眾就不得而知了;波音飛機飛遍全世界,採用“兩車”的中國高鐵歷程世界第一,但出口至今沒有像樣成規模的。中國高鐵好,不等於別人都買。這是兩碼事。

  德國鐵路公司計劃不久後從中國購買列車。消息一齣,很多人不禁感到驚訝,德國工業品出口是理所當然,但是進口中國工業品真是十分罕見。但有人説,其實是對西門子産品要求減價的喊話。因為控製成本是企業的要務,德國鐵路公司每年在列車和零配件上花掉18億歐元(約合122億人民幣),主要從歐洲採購産品。其中波鴻軌道交通技術集團生産的輪對每組售價在2000-3000歐元之間。而據稱中國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同樣的産品售價要低1/3。德國鐵路公司想壓縮這筆開支,因此看上了中國。

  有人指出,即便真要買的話,一般不會一下子買3.5萬組這麼多,而是邊買邊用。

  無論如何,德國人能看上中國的車轱轆,看來中國産品還真是物美價廉。不過疑問也來了:既然如此,當初貪官劉志軍拒絕購買國貨、偏偏只買農婦丁羽心旗下的公司的高鐵輪對時,太原重工可曾出面抗爭?當時已經有報道説,不僅太原重工,而且還有安徽馬鞍山鋼鐵股份公司,都精於高鐵輪對,但都被排擠出局,劉志軍偏偏只買在他眼裏不過是“豬腦子”的丁羽心的“産品”。太原重工、馬鋼股份,這都是老牌國企呀。怎麼連老牌國企都抗不過劉志軍和張曙光、競爭不過農婦丁羽心,這其中的原委,當事企業怎麼至今都還沉默?無論太原重工,還是馬鞍山鋼鐵,都不是鐵道部下屬企業,按説他們告劉志軍和張曙光,應該沒有後顧之憂。怎麼當時沒行動、現在也沒説法?

  有人懷疑,德國擬購3.5萬組中國列車的風聲,有為“兩車”托市的嫌疑。這事真假難説,我傾向於不信。但我們已經知道的是,“兩車”股價一個月前在國內股市可真是飛上了天,被股民稱為“神車”。它遠遠不是孤例,更不是登峰造極者。比中國“神車”邪門的事多的是。因為中國股市歷來就是興風作浪的溫床,造概念編故事,看誰的舌頭長;追潮流捧當紅,看誰的手腳快。炒作是主旋律,投機是中心點。股民並不關心、也無從干預所持股份的企業的經營狀況,一方面是聽風聽雨的短期行為,一方面是誇大其詞、言過其實、聳人聽聞、捕風捉影,等等。寡人有疾,必然有人投其所好。

  所以,有人將買車轱轆説成是買整車,在股民眼裏,疑似為“兩車”托市,雖然邏輯未必順暢,但卻是股民由經驗而發的猜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