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世界量子通信領航人潘建偉:與祖國並肩,不惑、不憂、不懼

  • 發佈時間:2015-06-01 18:45:22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合肥6月1日電(記者朱青 徐海濤)在中國科技大學上海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和他的團隊正在為世界首顆量子通訊衛星的正樣“出世”而緊張忙碌著。

  手術第二天就趕到實驗室的潘建偉穿著一件舊襯衫,有些蓬亂的頭髮和緊皺的眉頭讓他顯得有些疲憊,然而談起目前進展順利的中國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工程和量子通訊衛星,這位年逾不惑的科學家的雙眼依然放射出激情的光芒。

  27歲,他的科研成果入選“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31歲,他毅然離開國際頂尖的量子研究單位回國組建自己的實驗室;2011年底,41歲的他當選中科院院士,成為目前中國兩院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

  作為世界知名的青年科學家,潘建偉的研究方向是量子資訊。它是全球下一代通信和電腦技術的基礎性研究,目前已成為國際科學界的前沿熱點。而在這個領域,潘建偉團隊創造了許多“世界首次”:量子隱形傳態及糾纏交換,遠距離的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與雙向量子糾纏分發,絕對安全距離超過百公里的量子密鑰分發,並始終保持著糾纏光子數的世界紀錄。

  雖然如今已經成為量子通信科學領域的“珠穆朗瑪”,但潘建偉卻始終不能忘懷1996年,他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第一次見到導師塞林格教授時,窗外滿覆白雪的阿爾卑斯山。

  “我還記得,教授問我:‘你的夢想是什麼?’我看著窗外的雪山,沒有思考就回答,我想在中國建一個和這裡一樣的、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實驗室。”潘建偉説。

  潘建偉説,不管是他,還是他團隊中留學海外的年輕人,選擇回國都是一件由很自然、很樸素的情感所生發的決定。然而這15年,從回國著手組建實驗室,到成為一個國際領先的量子實驗室的過程,也充滿了坎坷和艱難。

  由於組建之初缺乏人才和硬體支撐,潘建偉只能國內國外兩邊跑。他在維也納大學從事多光子糾纏方面的合作研究,其間,還以瑪麗·居裏講席教授的身份到德國海德堡大學從事量子存儲的合作研究。就這樣,他保持與國際同行的密切交流的同時,不斷地“取經”送往國內實驗室。

  “開始我們根本買不起實驗設備,也不知道需要哪些設備,只能向國外實驗室模倣。我還記得我每天夜裏都待在車裏,和國內的實驗室通話,一項項討論細節,電話卡都積累了厚厚一摞。”潘建偉説。

  同時,潘建偉陸續將十幾名學生“放飛”出國進行針對性學習,而讓他感到欣慰的是,這些學生全部回到了祖國,加入中科大實驗室效力。“他們的中國同學裏,有不少人選擇了在國外工作,收入遠遠比他們現在要高得多,但是他們留在了中國,這是對祖國的感情,也是我們平臺實力的吸引。”他説。

  在國家大力支援下,潘建偉的團隊開始從跟隨者成為領航者。2004年,潘建偉團隊首次實現五光子糾纏和終端開放的量子態隱形傳輸,這一成果當年入選歐洲物理學會和美國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

  2008年,潘建偉團隊在安徽合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光量子電話網;2012年和2014年,分別建成了國際上規模最大的量子通信網路“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試驗示範網路”和“濟南量子通信試驗網”,標誌著大容量的城域量子通信網路技術已經成熟;2016年底前,千公里光纖量子通信骨幹網工程“京滬幹線”項目將交付,將推動量子通信技術在國防、政務、金融等領域的應用;“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還將實現高速星地量子通信並連接地面的城域量子通信網路,初步構建中國的廣域量子通信體系。

  “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現在的世界勁旅,將領先於歐洲和北美。”這是英國《自然》雜誌對潘建偉團隊研究成果的評價。

  “我還記得我10歲的時候,中國處在一個‘科學的春天’,那時候幾乎所有的孩子都知道‘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潘建偉説,現在的中國,又重新回到了科學的春天。“公眾正在對科普産生極大的關注與興趣,我們有必要讓公眾了解科技的力量。”他説。

  更讓潘建偉感慨的,是這種春天為國內科學家帶來的生機盎然。“《論語》有一句話,叫‘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我們今天要勇於做領跑者,要有追求卓越的精神,還要肩負一種社會責任感。”他説。

  如今,潘建偉的團隊以國際領先的研究平臺和成果吸引了不少外國科學家加入,中國國力日益強盛和對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力支撐,讓更多像潘建偉團隊一樣的科學家們具有了“不惑、不憂、不懼”的魅力。

  “我很愛科學,也很愛這個國家,這兩者合二為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潘建偉説,中國的科學家,看著大地,也看著天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