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2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郝堂,真好!

  • 發佈時間:2015-06-01 09:46:33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依水的小橋,百年的古樹,輕掩的柴扉,狗頭門樓、清水墻、小布瓦構築的一座座青磚灰瓦的古樸民宅,連同小學校、文化廣場、養老中心等新式建築,錯落有致地掩映在荷塘綠樹之間,顯得那麼和諧與靜謐……讓人仿佛一下回到夢中的家園。這座美麗的鄉村,就是2013年被住建部列入全國第一批12個“美麗宜居村莊示範”名單,同年又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美麗鄉村”首批創建試點村的郝堂村。

  郝堂村地處豫南大別山區,現歸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管轄,全村有人口2295人,總面積20平方公里,耕地1900畝,是一個普通的小山村。

  幾年前,和當地大多數農村一樣,郝堂村的青壯勞力大多外出打工,村裏只剩下婦孺老弱,房屋年久失修,耕地撂了荒,山上的果樹、茶園也沒人看管,村莊一派衰敗景象。

  2011年初,全國農村改革的春風再一次喚醒這個小山村。信陽作為河南省的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山區農村經濟如何發展?新農村建設怎麼搞?城鎮化之路怎麼走?成為該市各級政府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為此,平橋區委、區政府組成多個工作組,深入轄區各鄉鎮,訪民情、問民意,並邀請“三農”專家對農村改革發展進行“會診”,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訂不同的發展規劃。由於郝堂村地處城市近郊,具備發展生態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農家樂旅遊的前景,如以旅遊服務業為龍頭,帶動生態休閒農業、養殖業等相關産業共同發展,吸引青壯勞力返鄉,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實現城鄉雙向流動,發展前景將十分可觀。

  2011年4月,平橋區以被批復為“河南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為契機,把郝堂村作為可持續發展實驗村試點,以實施“郝堂·茶人家”項目為載體,開始了郝堂新村建設,探索“三農”發展新路子。

  政府引導 村民自願 就地改造

  “在郝堂新村建設當中,我們沒有採取政府或開發商主導的大拆大建方式,而是按照政府規劃、扶持、引導,村民自願,就地改造的原則進行。”平橋區區委書記王繼軍説。根據郝堂村的實際情況和村民的願望,政府免費提供圖紙,群眾自行籌資改造。圖紙由新農村建設的專家團隊和戶主在充分協商的基礎上,根據每戶具體情況量身設計,一戶一圖,建築樣式是豫南傳統民居風格。對按圖、按時施工的農戶,區財政給予補貼部分建築工費、以房産抵押貸款貼息等扶持政策,其中舊房改造的部分每平方米補貼130元,新建的部分給予貸款貼息,貸款額度為每戶10萬元、貼息期限為兩年。兩年多時間以來,僅郝堂村紅星組,區財政就已為70戶進行房屋改造的農戶落實補貼工費和貼息資金160萬元。

  城鄉差別,差就差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上。對此,當地政府採取整合涉農項目資金、打捆集中使用的辦法,大力開展郝堂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兩年來,修建村內外路網23公里,打通了郝堂至震雷山風景區的旅遊迴圈路,拓展了該村發展空間。並修橋9座,建攔水壩13座,清理整治河道7000米,建起了自來水廠、污水集中處理系統,還建起了村幼兒園、小學、衛生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起了村鎮銀行、圖書館、村民禮堂、村莊大戲臺……

  現在的郝堂村,村幼兒園和小學的師資按城區學校標準配置,村裏的孩子就近入學享受到優質教育;村衛生室功能齊全,與區、鄉醫院聯網,村醫經統一培訓,實現職業化,村民看病憑卡就醫。村居家養老中心服務形式多樣,配有專業護理員,村裏老人可以很低的價格進內吃住、休閒娛樂、免費定期體檢、接受義診,在本村本土得到很好照顧……其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已接近城區水準。

  環境整治 補齊鄉村環保短板

  “我們的理想就是把鄉村建設得更像鄉村,大家在一起和睦相處,快樂健康地生活。”郝堂村的村主任胡靜對記者説。生態、環保、美麗、和諧,可持續發展,是郝堂村人的理念,也是其發展的目標。

  農村最普遍、最突出的問題是衛生問題,主要表現在垃圾和旱廁兩個方面。郝堂新村建設就從這兩方面入手,全村動員,展開環境衛生整治活動,集中治理衛生死角。建起了垃圾處理中心,推廣垃圾分類,每家每戶配備了垃圾桶,並落實了專職保潔員,全天候輪班保潔,並經常組織衛生評比,積極引導村民增強衛生意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建起水廠,通上自來水後,大力推廣衛生改廁、家用沼氣技術,家家戶戶都建起了水衝式三格化糞池衛生廁所和家用型沼氣池,村裏建起了衛生公廁3座,村小學建起了尿糞分離式衛生廁所1座。又引進生態除污技術,建起了村莊集中無動力濕地污水處理系統1座、家庭濕地污水處理系統5座,還在集中污水處理濕地旁建起了茶室、書吧,實現了變廢為寶,創意生活。

  衛生搞好還不夠,還要把環境整治好,生態景觀打造好。在政府的推動支援下,郝堂村疏浚河道,攔水築壩,治理坑塘。房前屋後種上蔬菜瓜果,村旁路邊播撒鄉土花草,村莊入口開建百畝荷花塘。環村還規劃建設了30多公里長的生態綠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郝堂新村發展的金字招牌。

  變索取為給予 發展生態農業

  郝堂村有上萬畝的生態茶園。過去因勞動力缺乏,售價低,無人管理、無人采收,大面積荒蕪。現在,郝堂村由原料供應者變成了品牌經營者,過去幾十元、百十元的茶葉賣出了幾百元、上千元的好價錢,茶園又變成了寶貝。

  郝堂村的水稻也改成了有機種植,不光賣精加工稻米,還重點推銷糙米,價錢也翻了幾番。大學生村官姜佳佳對記者説,現在村裏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把村民的稻田承包下來改種荷花,組織專人採摘蓮蓬,以每個8角錢的價格賣給村民,村民們又以每個2元錢的價格賣給遊人,成為當地一個産業。每年,合作社都按照水稻市場價格返還收益給他們,作為土地流轉補償。如此一來,農民的稻田能保證收入,賣蓮蓬又能得到實惠,一個夏天掙到的錢,比過去純種糧一年掙得都多!

  這兩年,村裏改變了向土地一味索取,開始恢復地力,發展生態農業,逐漸發展了2000畝紫雲英生態稻田——每年稻穀收穫之後,當地農民就在田裏撒下大把的紫雲英種子,來年變成最好的有機肥料——這本是千百年沿襲的綠肥種植方式,但隨著化肥農藥的興起,一時間傳統種植被淡忘了。郝堂村卻通過這種方式為土地解毒,修復土壤,為進入有機農業做準備。此外,他們還將荷塘作為全村水系改造的重要一環,用於生活污水最終分解消化——這本是中國鄉村污水迴圈最傳統的方式,在許多鄉村被忽視了,但郝堂人卻把它用活了,用美了。鄉風和美體現社會進步

  經過幾年努力,郝堂村的養老互助事業有了很大發展,村辦的“夕陽紅養老資金互助社”,資本金由開業時的34萬元發展到目前的340萬元;入社老人由當初的15人發展到目前的210人,佔全村老人的80%;入社老人收益分配由2009年的300元增長到2012年的800元;資金互助社的積累超過40萬元。

  村莊的民主治理機制也越來越完善。從村莊規劃、房屋改造到公共設施建設、産業發展等,凡是牽扯村民共同利益的事務,都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徵求群眾意見,由基層組織和村民説了算,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正逐步實現,村民的認同感和向心力不斷增強。

  “在我們村當幹部很輕鬆,村裏的大事小情都由村民委員會商量來決定。”郝堂村村主任胡靜介紹説,在新村建設的過程當中,村民是主體。村民房屋改造資金主要是自籌的,改不改,是自願的,改成什麼樣,是協商的。政府沒有大包大攬大投入,也沒有強制命令趕進度。政府發揮的是規劃、扶持、引導的作用,群眾發揮的是主體作用,政府幹了該幹的事,群眾幹了願幹的事。

  像郝堂村這樣的發展,不犧牲生態環境,不犧牲農業,不犧牲農民利益,卻能使農村價值得到體現,農民生活更有尊嚴、更舒心、更幸福。(本版圖片由本報記者余波攝)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