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范雲六:淡泊寧靜生命常青

  • 發佈時間:2015-05-29 07:31:5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記者吳晶晶崔靜

  戴著黑框眼鏡、白色珍珠項鍊,染黑的頭髮一絲不亂……記者面前的范雲六院士精神矍鑠、思路清晰,絲毫感覺不到她已85歲高齡。

  率先將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於農作物遺傳改良;國內最早獲得轉抗蟲基因的水稻及棉花;培育了全世界第一例具有輸出性狀的轉基因植酸酶玉米……這位為中國植物基因研究事業開闢道路、探索一生的女科學家,數十年來堅守寧靜淡泊的科研道路,為科技興農作出了重要貢獻,生命之樹因此常青。

  執著科研無怨無悔

  范雲六的辦公室裏,挂著她親自書寫的治學座右銘:“敬業執著,嚴謹探索,繼承開拓”。這是她科研生涯的真實寫照。

  上世紀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現受到科學界極大關注。范雲六敏銳意識到其巨大的應用潛力,在中國最早開展了質粒分子生物學的研究。1979年,她在中國率先建成體外重組質粒,標誌著基因工程研究在中國的誕生。

  1982年,52歲的范雲六從美國進修回來,將當時國際最前沿的基因工程科學技術和理念帶回中國。深思熟慮整整一年,范雲六選擇了農口作為突破口。

  1984年,范雲六離開工作了20多年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來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建立起中國農業領域第一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由此推開了中國農業科學研究全新的大門——將基因工程技術應用於改良農作物的研究。

  當時,分子生物學研究對中國農業來説還是空白。范雲六認準方向,義無反顧,誓與發達國家爭奪生物技術領域制高點。

  她的努力換來了豐碩的成果——率先將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在農作物遺傳改良;國內最早獲得轉抗蟲基因的水稻及棉花;創造性地進行了生物工程基礎工作和上游研究;開發研究出特異性高表達並具有植酸酶活性的玉米;開發出具有優越酶學性質的乳糖酶及其高效生産新途徑……

  范雲六80大壽時説:“60年的科研生涯,給我的人生帶來了無比的快樂和極大的享受,這基於我對科研的熱愛和執著。”甘當人梯淡泊名利

  做科研可以獲得成就感,范雲六心裏則把年輕人的迅速成長當作更大的幸福。

  每每談及科研成就,范雲六總是將個人的成績與她的科研團隊聯繫在一起。幾十年中,她的實驗室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包括70余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如今,他們都活躍在國內外生物技術領域中。

  學生們都叫她“范先生”,她喜歡這個稱呼。“我和學生們的關係亦師亦友,我很愛他們。他們從內心尊重我,從來沒叫過我老闆。”

  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張春義跟隨范雲六20多年,在他眼裏,范先生做科研心無旁騖、不計名利。“先生説做事就是要腳踏實地,淡泊名利,事業第一。”

  植酸酶玉米成功後,范雲六曾經有很多賺錢的機會,但她一心想的是如何使這一國際領先技術優勢儘快轉化為産業競爭優勢,提高我國農作物種業國際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

  她經常告誡學生:“搞科研的要耐得住寂寞,要做到困難面前堅持不懈。”她一生秉持的信念,深深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學子。

  老驥伏櫪志存高遠

  身為一名女性,范雲六從不認為自己與男科學家有什麼不同。

  “我是湖南人,個性‘蠻不怕’的。我認準的事情,不怕苦不怕累。對人從不記仇,對事特別認真,心態好。”

  范雲六的科研道路起步于物質生活匱乏的年代。上世紀60年代,她從蘇聯留學回來,一家三代同住一間13平方米的房子,連張書桌也擺不下。那時,每天晚上,女兒趴在飯桌上背書,兒子趴到縫紉機上做作業。孩子們做完功課,才輪到她和丈夫趴到飯桌和縫紉機上做科研。

  “我對工作花的精力很多,沒給孩子太多照顧。他們讀幼兒園時,我最早送去,最晚去接。但我感覺,做人做事,身教勝於言教。孩子能體會母親的愛,成長得很好。”范雲六説。

  2008年,老伴因病去世,在美國工作的兒女請她去安享晚年,但她不肯。她對兩個孩子説:“我的身體還不錯,還能再為國家做點事。”最終,女兒和女婿帶著外孫回到國內。

  范雲六依然關注國家大事,關注農業的前沿科學以及生命科學的重大突破和進展。她對新興學科的敏感常常令年輕人驚訝不已。

  “雖然已經85歲了,我還在學習、工作,不辜負國家對我的培養,盡我最大的能力做到最好。”范雲六説。

  據新華社北京5月28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