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絲綢之路 烙下“印之愛”
- 發佈時間:2015-05-29 06:34:25 來源:杭州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訊(記者 周春燕)這是一個四合小院,磚土墻,黃泥地,8歲的王月龍拉著弟弟王月成的手,拘謹地靠鐵門站著,他們盯著面前的黑色傢夥,不知該做什麼表情,兄弟倆這輩子第一次拍照片,也是第一次合影。這一幕發生在寧夏中衛市中寧縣大戰場鎮唐圈村留守兒童服務站,服務站裏的孩子們輪流拍照,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此生第一次拍照片,給他們拍照的並非專業攝影師,而是來自西泠印社的藝術家們。在這個春夏之交的5月,中國印學博物館(以下簡稱“印博館”)的“印之愛”活動來到寧夏,沿著絲綢之路,烙下了愛的印記。
響應“一帶一路”讓“塞上江南”的孩子感受印文化
“印之愛”活動起源於2012年5月,緣于杭州與怒江的淵源,印博館的藝術家們把“印之愛”的首站放在雲南怒江大峽谷,把大自然當成最好的展廳,在雲南怒江貢山縣丙中洛小學進行了一場有意思的藝術啟蒙,大山裏的孩子們對篆刻藝術表現出了強烈的喜愛。
之後,“印之愛”每年舉辦,如2013年,“印之愛”來到了地震一週年的青海玉樹,給牧民的孩子上課,與老師們進行藏漢文化交流,把藝術的種子播撒在美麗的高原上。2014年,“印之愛”活動來到了西藏,前往西藏軍區拉薩八一學校、工布江達縣中學、拉薩中學、拉薩書畫院等7所學校或書畫院進行印文化和漢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得到了當地各單位的好評。
今年,“印之愛”把目光鎖定在寧夏,先後前往了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寨科鄉中心小學、寧夏銀川市十六中以及文章開頭提到的中衛市中寧縣大戰場鏡唐圈村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地,進行了藝術的交流和傳遞。
之所以選擇寧夏,“印之愛”的小組成員是經過認真討論後決定的,首先,是為了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在今年3月召開的博鰲論壇期間,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又聯合發佈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所以,選擇寧夏正好與國家的戰略構想相吻合,在方寸之間弘揚絲路精神,促進文明互鑒。再則,寧夏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加強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被稱為“中國的伊斯蘭故鄉”、“中國的穆斯林省”。但由於地理、貧困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這裡的教育資源與傳統文化相對薄弱,需要我們去傳遞和交流,所以,選擇把“印之愛”放在寧夏,也是想把印文化通過絲綢之路來向外傳遞,讓這裡的孩子感受到“印文化”的魅力。
把這一天 當成生命中的寶貴珍藏
“同學們,現在也許你們感覺不到,但等到將來的某一天,你一定會慶倖自己曾經有過這麼美好的一天。”這是銀川十六中的閔生肅老師,在活動的開場白裏如是説。閔老師本身就是一名書法愛好者,是銀川當地書協的副會長,所以一聽説西泠印社的藝術家們要來他們學校,他激動了好幾天。在活動當天,他帶來了自己珍藏了好久的一枚印章,希望專家們給指點一下。
與銀川十六中相反的,則是固原的原州區寨科鄉中心小學,因為固原地處西海固,是黃土丘陵六個國家級貧困縣的之一,也是1972年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這樣的閉塞和貧困,使得他們從未聽説過“西泠印社”,經過我們好一番解釋才略知一二,校長秦衛洲説,寨科鄉中心小學一共有300多個孩子,大多數是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天生具有藝術細胞,但接觸印文化這還是頭一回,活動中每個孩子刻的印章,將是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珍藏。
沒有專業的説教,而是自己親手拿起刻刀,孩子們一個個都非常喜歡,每一場活動,都迅速地進入角色,專注的神情令人動容。在藝術面前,沒有貴賤貧富之分,在銀川十六中,藝術家們上完課,孩子們把自己刻的作品,印在同一張宣紙上,作為禮物,回送給藝術家們。
定格笑臉
給父母一份愛的禮物
和前幾年的“印之愛”活動一樣,今年仍然沿襲了每次活動的風格,把現場佈置成臨時的展廳,帶去全套篆刻工具,每個孩子可以受到專家一對一的指點,把自己的姓刻在印石上。
但是在寧夏中衛市中寧縣大戰場鎮唐圈村留守兒童服務站,除了常規的活動以外,藝術家們還帶去了一份驚喜。那就是:給每個孩子拍一張照片,用帶去的兩台相片印表機,現場列印出來,每個人2份,1份自己留著,1份給父母寄過去。同時,藝術家們還很細心地為每個孩子準備了信封,事先貼好了郵票,每個信封裏備了一張漂亮精緻的賀卡,讓孩子們在賀卡上寫下對父母的思念。留守兒童服務站裏一共有65個孩子,他們的父母都在全國各地打工,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王月龍兄弟倆,他們的父母在內蒙古巴音打工,每年只能見面一至兩次,父母與孩子,彼此之間非常想念,但打電話又捨不得,所以只好把思念壓抑在心裏。這次,“印之愛”為他們拍上一張照片,65個孩子,65張笑臉,即將飛到65對思念孩子的父母那裏。
看到這一幕,留守兒童服務站的主人李文軍被深深感動了。這個留守兒童服務站,其實就是李文軍的家,3年前的5月,李文軍發現同村的幾個孩子因為父母不在身邊,每到週末都沒什麼事可幹,再加上自己的孩子當時不太聽話,所以就在週末的時候,把村子裏的孩子召集到自己家裏來,給孩子們簡單補習功課,做些遊戲,漸漸地,孩子越來越多,年齡差也越來越大,甚至還有很多殘疾的孩子,所以李文軍開始請幾個老師一起來幫忙,這一辦就是三年整,他給孩子們義務提供餐點,供暖,被當地人稱為“愛心小院”,而所有的這一切,都靠他一點點薄地,種的一些枸杞來維持。
離開的時候,李文軍沿著村子裏的鐵軌,一送再送,表達著他的謝意,藝術家們也被他的“愛心小院”感動了,大家説:這是“愛”與“愛”的交換,這是“付出”和“收穫”的交融,“印之愛”活動的初衷就是藝術與愛的傳遞,而這樣的活動,印博館將一如既往地進行下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