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平臺期催生“三大動力” 來自廣東的經濟形勢新觀察
- 發佈時間:2015-05-28 16:22:44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廣州5月28日電(記者趙東輝、葉前、扶慶)在地區生産總值和進出口額突破1萬億美元、每人平均GDP跨過1萬美元的高位上,面對經濟下行壓力,較早進入新常態的廣東,如何率先邁向中高端發展水準?
面對轉型平臺期的挑戰,廣東培育新的動力,爬坡越坎,經濟發展步入新高度、新尺規。
“一體兩面”帶來平衡發展的動力
“區域發展斷崖”一直是困擾廣東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面積佔全省七成、人口接近一半的粵東西北12個地市每人平均GDP低於全國平均水準。
然而,今年1季度,粵東西北交出了這樣一份經濟“成績單”:其中9個市的增速高於全省,GDP佔全省的比重提高至近1/5。
廣東省委政策研究室負責人説,廣東是一個區域經濟的整體,珠三角和東西北地區則是“一體兩面”、互補促進的關係,省委確定了差異化、精準式的發展著力點:欠發達的東西北地區加速振興發展,珠三角轉型升級優化發展。
建設“産業轉移園區”是對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産業扶貧”的一大載體。統計數據顯示,40個省産業轉移工業園2014年完成工業項目固定資産投資1087億元,已成為粵東西北地區工業發展的巨大推力。粵東西北地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去年均高於廣東全省和珠三角的平均水準,作為廣東經濟一體化的另一面,正顯現出強勁的後發優勢。
對傳統製造業做“減法”,對先進裝備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做“加法”,大面積推進企業的技術改造,是珠三角又一次的“脫胎換骨”。
在這裡,“無人車間”、“智慧工廠”日益增多,引領著新的製造潮流。記者在佛山市三水工業園區看到,傳統流水線上工人密集作業的場景已經被一台臺機械手替代。位於佛山市順德區的廣東美芝製冷設備有限公司貼出一句標語:“凡是重復機械的動作都應該且都可以進行自動化改造。”
據廣東省經信委主任賴天生介紹,去年4300家規模以上企業被列入技改目錄,伴隨産業的升級和在全省範圍的轉移,珠三角經濟結構正悄然向好。以第三産業比重為例,2014年比2008年提高了5.5個百分點。
在“開放型經濟”中迸發全球競爭的動力
5月25日,廣東推出與國家“一帶一路”規劃銜接的實施方案,並配套了總投資達554億美元的投資項目,成為第一個落地的地方版“一帶一路”規劃。這被認為是廣東“開放型經濟”佈局的重要一步。
廣東省商務廳廳長郭元強説,廣東已從被動的“外向型經濟”轉變為主動的“開放型經濟”,摒棄“拼資源、拼優惠”的“政策洼地”,形成法律、制度的“軟環境高地”;在“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經濟活動中,從産品、資本流動轉向人才和經營機制的流動,深度融入國際市場。
今年1月,廣東一般貿易額20多年來首次超過加工貿易額,這是萬億美元體量的外貿結構的歷史性變化。儘管一季度廣東和全國的進出口均出現下滑,但“一帶一路”戰略的升溫卻送來“暖意”:一季度廣東對海上絲綢之路國家進出口2276.5億元,增長2.2%,其中出口增長達16.5%。
在中國産能走出去的征途上,來自廣東的企業也走在了前列。珠海格力早已在巴西等地投資設廠,順德碧桂園把房子建到了馬來西亞,惠州TCL通過國際並購,生産研發中心已遍及法、日、墨西哥等多個國家。
産品、服務賣得好是一家企業得益;而經營機制的整體打包合作則是一方企業得益。位於粵東的揭陽市中德金屬生態城沒有管委會、沒有派駐一名官員。揭陽市市長陳東介紹説,通過與德國在人才、科技、教育、金融、管理等多領域的全面合作,有著7600多家金屬製品企業的揭陽,正在突破産業發展瓶頸,“跨代”邁入工業4.0階段。
今年4月21日,廣東自貿區已正式掛牌。據廣東省港澳辦主任廖京山介紹,廣東正加快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體系,營造法治化的國際營商環境。
“今天的廣東,在國際化方面就是要追趕和超越新加坡、南韓,如同在廣東成長起來的跨國民族品牌企業一樣,要在國際市場上拼出競爭力。”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李志堅説。
“創新驅動”總抓手釋放牽引區域經濟體的動力
創新的能力和動力從哪來?這是轉型升級的關鍵之問。
廣東探索構建“金字塔”型的創新體系,塔尖是作為全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總抓手的創新驅動戰略,中間層是作為創新支柱的本土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基礎則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環境。
開展創新券補助政策試點,試行創新産品與服務遠期約定政府購買制度,建立科技企業孵化器風險補償制度等,這些都是創新驅動戰略釋放的系列“政策引擎”。
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和本土品牌企業正在成為廣東創新的“主力軍”。廣東省科技廳廳長黃寧生介紹説,“政産學研資”相結合的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便是其中之一,累計孵化了6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創辦和投資了18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隨著創客型經濟的興起,傳統的大型科研機構正發揮“榕樹效應”,向小企業、創客開放科研人員和實驗設備,不同主體被串進産學研全鏈條。
以遞進式創新不斷擦亮“中國製造”招牌,正成為廣東本土企業的不懈追求。
除了已經成為跨國巨頭的騰訊、華為、中興、格力、美的等大型高科技企業,珠三角還涌現了一大批最具成長力的中小型創新企業。由大學生創業的大疆科技公司,産值從2008年的不到300萬元,增長到2014年的27億元,其消費級無人機佔全球市場份額的一半以上,在最令人心動的電子産品排行榜上超越了Apple Watch。
“90後”王銳旭2013年大學畢業後在廣州創立公司,從事移動應用開發、校園渠道資源和資訊諮詢服務,目前已吸引兩輪天使投資和A輪融資,其開發的“兼職貓”APP用戶量已突破120萬。
新一輪創新創業熱潮也在廣東蔚然成風。在深圳、廣州等地活躍的創客已達上萬人之眾,很多人從國外歸來。研發設計了帶社交功能的智慧溫度計的湯洋,和從北美歸來、即將上市自主設計智慧眼罩的王磊都從創客走向了創業。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