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籬笆沒扎牢 污染企業仍在“上山下鄉”
- 發佈時間:2015-05-28 02:43:16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重蹈東部覆轍、“先污染後治理”的風險在中西部地區隱現。《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多省市採訪了解到,面對生産要素成本上升和環保門檻抬高的雙重壓力,“十三五”時期東部地區産業將迎來向中西部轉移的新一輪浪潮。然而,在産業轉移過程中,大量污染企業“上山下鄉”同步轉移現象依然存在,東部地區部分淘汰的污染産業又被當作“香餑餑”大舉引入中西部地區。
産業轉移進入加速期承接地環保意識漸覺醒
記者在廣東、福建、山東等東部省份採訪發現,在經濟運作“新常態”下,受工業用地趨緊、勞動力成本上升、環保門檻抬高等因素影響,傳統産業向中西部大規模轉移的步伐正在加快。
2014年5月在江西投産的奧其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從廣東轉移過來的LED生産企業,佔地1200畝,員工1500多人。公司負責人吳守強説:“奧其斯定位於打造全球最大的LED生産基地,佔地面積較大,且需要大量工人,但現在廣東土地、勞動力都很緊張,就地擴大生産很難,所以公司才考慮轉移到中部地區。”
福建三斯達塑膠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福建晉江製鞋業中産生的廢塑膠為原料生産各種發泡産品的企業。總經理丁志猛説,公司不僅需要較大區域存放回收的廢料,且發泡産品也需要很大廠房,如今沿海地區寸土寸金,進一步發展受到制約,今後會考慮在內地設廠。
不僅如此,記者走訪的許多企業還反映,當前東部地區為緩解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都在大力疏解傳統産業,他們在東部地區已經很難享受到較為優越的産業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擠出效應”。受訪的企業負責人普遍認為,“十三五”時期我國將迎來新一輪産業轉移的浪潮。
基層幹部反映,以往産業轉移往往伴隨著污染的同步轉移,在新一輪轉移浪潮中,一些地方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並築起環保門檻。
陜西省高陵縣招商局局長王林介紹,當地成立了一個由多部門參與的項目審查領導小組,招商引資時由環保部門先審核,如果發現企業有污染問題,當地就不予考慮了;如果符合環評要求,當地再組織相關部門到企業現場考察,每個部門都要有考評意見。
“我們與5年前截然不同了,當時不論什麼項目,只要有效益,我們就引進,而現在我們實行環保一票否決。”王林説,“招商就像娶媳婦,以前只要是女的就行,現在要娶漂亮的。”
專家認為,“十三五”期間,在經濟轉型升級大背景下,東部地區“騰籠換鳥”,中西部地區“築巢引鳳”,傳統産業加快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對轉出地和承接地都具有戰略性意義。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教授盧現祥説:“一些傳統産業的轉出,一方面將緩解東部地區土地緊張、資源緊缺的狀況,為發展新興産業騰出空間;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區借助産業轉移過來較成熟的産品技術,實現經濟起飛,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污染轉移屢禁不止中西部或重走老路
雖然中西部一些地區已經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並著手構建環保新門檻和“一票否決”的環保機制,但在此過程仍存在大量污染企業“上山下鄉”同步轉移現象,東部地區一些淘汰的污染産業又被當作“香餑餑”大舉引入中西部地區。
浙江浦江縣被稱為“水晶之都”,全縣曾有2萬多家水晶工廠和作坊,年産值超200億元。針對水晶産業帶來的嚴重污染,近年來,浦江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開展整治行動,先後關停取締水晶加工戶1.4萬多家,並通過提高準入門檻、創新環保技術促進産業升級。
然而,被浦江淘汰的企業卻成為部分中西部地區爭相引進的“香餑餑”。中部地區某縣級市在獲悉浦江水晶産業即將搬遷後,成立了專門的“承接浦江水晶産業轉移指揮部”,地方領導和市直部門“一把手”緊急出動到浦江“搶項目”。短短一年多時間,就引進各類水晶生産企業和加工戶920多家,機械設備1萬多臺(套)。
河北武安市冀南鋼鐵公司現有630萬噸産能,其中100多萬噸需搬遷壓減。公司副總經理魏考增介紹,2014年他們接待了兩批來自中西部地區的考察團,都表示願意接收並負責辦理審批手續。
建築陶瓷行業在生産過程中也會造成一定污染。近年來,有著“南國陶都”之稱的廣東省佛山市眾多陶瓷企業迫於環境壓力,紛紛向中西部地區進行産業轉移,江西、四川、山東等地紛紛向佛山陶企伸出了“橄欖枝”,“成功”吸引了一些陶企,逐漸發展成新興的建陶産區。
記者近期在中部某縣市級採訪發現,在距離縣城一兩個小時車程的偏遠鄉鎮,分佈著許多陶瓷企業,道路上時常能看到運輸陶瓷的大卡車經過。在道路兩旁的民房乃至樹木上,都有一層厚厚的粉塵,只要有車輛經過,就會揚起一陣塵土,讓天空也成為灰濛濛的一片。
基層幹部認為,污染行業普遍存在從發達國家向欠發達國家、從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轉移的趨勢。廣東省清遠市發改局局長周岐賢説,清遠市的水泥、陶瓷、有色金屬三大産業就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從發達國家和地區轉移過來的。如今,因為清遠的水和空氣關係到廣州的環境品質,這些産業又開始往內地其他地方轉移。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認為,經濟發展以損害生態環境為代價,是傳統發展模式的重要特徵,我國東部一些發達地區已經飽受環境污染的苦果,“十三五”時期,如果大量東部污染企業在轉型升級壓力倒逼下轉移到中西部,將給當地環境帶來很大破壞,使中西部重蹈東部覆轍,走上“先發展後治理”的老路。
完善環保約束機制促産業“乾淨有序”轉移
專家建議,“十三五”期間應從宏觀政策和制度層面完善約束機制,促進産業“有序轉移”和“乾淨轉移”。
完善配套政策,進一步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中西部地區既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也是重要的生態保護屏障,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主體功能區規劃落實,促進生態環境保護。陳耀説:“目前,全國和省區兩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已經完成,但推進規劃的落實尚存在不少困難,關鍵在於要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如加大對承擔生態主體功能地區的生態補償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在交通、産業、城鎮、環保、民生等領域採取更多的傾斜政策。”
根據主體功能區規劃進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區産業佈局規劃並提高環保門檻。專家認為,中西部地區應摒棄以損害環境為代價的“追趕模式”,轉為以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地區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科學有序地承接産業轉移。
一方面,國家應從加強頂層設計,根據主體功能區規劃制定區域産業發展的“負面清單”,引導符合主體功能區規劃的企業向相關地區有序轉移;另一方面,承接地對將要引入的企業,應根據當地的環境功能區劃、環境容量,建立空間準入、總量準入、項目準入“三位一體”的環境準入制度和專家評價、公眾評價“兩評結合”的環境決策諮詢機制,從源頭上防止污染遷移。
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江西省發改委規劃處處長董福長説,長期以來,以GDP為核心的考核評價導向讓許多地方為了政績而不惜破壞資源環境,為追求一時的增長盲目上項目、引投資。“十三五”期間,應建立科學完善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領導幹部年度述職、地方和部門績效考核內容,並實行“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記者郭強、葉前、沈汝發、陳鋼采寫)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