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為什麼這些國旗很相似?

  • 發佈時間:2015-05-27 08:32:51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紐西蘭政府最近比較糾結,他們打算把用了100多年的國旗給換了。這面現行的國旗由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批准通過,國旗上濃重的英倫元素讓紐西蘭深感喪失特色。“隔壁家”的澳大利亞終於可以長舒一口氣了,和紐西蘭國旗“撞臉”撞了這麼多年,終於混出頭了!

  別説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這對“鄰居”了,歐洲那幾種相近顏色、換個排列組合又是一個國家的三色旗,效果堪比山寨。今天就看看為啥這些國旗長得都差不多。

  三色旗風靡全球的秘密

  縱觀幾大洲,國旗“撞臉”絕對不是個別情況,跨著大洲、海洋國旗“撞臉”也是經常發生的。

  作為“撞臉”重災區的歐洲大陸,有3個國家在促成這一盛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分別是法國、丹麥和英國。

  有人統計過,無論是非洲、歐洲還是亞洲國家,出現頻率最高的就是三色旗的設計,而最早的三色旗來源於法蘭西王國。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獲得勝利的法國資産階級將藍白紅三色旗定為國旗,分別代表自由、平等和博愛,此後法國國旗就在這個基礎上僅作微調了。

  多年後,這一理論影響到遙遠的中國,孫中山在設計“青天白日紅滿地”的旗幟時就沿用了類似的色彩元素。到了拿破侖時期,法國版圖大範圍擴張,荷蘭、西班牙、瑞士、德國等都有法國人的身影,殖民帶來的影響之一就是三色旗也風靡歐洲的眾多國家。

  最早憑藉自身實力將國旗設計風格推向世界的並非法國,而是丹麥。這個以童話著稱的王國從西元9世紀起以夢幻般的速度席捲鄰國,在11世紀征服了整個英格蘭和挪威,在歐洲簡直是海上霸王一般的存在。

  有人考證,丹麥帝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國旗的國家。1219年,在丹麥與愛沙尼亞的戰鬥中,十字旗鼓舞並見證了勝利,從此成為了丹麥的國旗。十字架風格不意外地影響了另外一批曾是丹麥殖民地的國家,包括挪威、瑞典以及英國。

  準確來説,現在的英國國旗和丹麥國旗並不完全相似,倒像是“變異品種”。原本它的樣式為白底紅十字,代表英格蘭,後來加入了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之後變成了現在的“米”字形態。從19世紀起,英國將自己的版圖擴張到美洲、亞洲、非洲甚至南極洲,形成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殖民地。至今還有50多個國家屬於英聯邦,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受到英國影響,其中許多國旗上都有“米”字烙印,包括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撞色”是咋回事?

  縱觀全世界五花八門的國旗,抽象成為幾種顏色,無非是紅、白、藍、綠、黃、黑。

  有人對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國旗顏色進行過簡單的統計,紅色出現的比例最高。這種象徵著鬥爭和革命的顏色出現頻率如此之高,從國旗的起源上可以略見端倪。

  這些旗幟多半用在戰爭中宣示主權或者表明陣營,因而很多人認為現代國旗起源於軍旗。在戰爭中,象徵著犧牲和生命的色彩是紅色,紅色在國旗上出現頻率之高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紅色是工人階級永遠的愛。法國大革命之後,工人階級也想讓自己的紅旗飄揚在法國土地上,若非在資産階級的演講中落敗,一旦蔓延開來,可能歐洲大地就要變成一片紅了。

  其他的顏色多多少少和這個國家的地理、民族、宗教等因素相關。歐洲有一半的臨海國家青睞藍色,將其作為國旗的底色;非洲國家常年乾旱,對綠色的喜愛在國旗上體現得很明顯,同樣偏愛綠色的還有穆斯林國家;在巴西,黃色是皇室的代表。

  地理位置相近、歷史遺留問題也容易造成國家之間的國旗比較相似。

  不想“撞臉”?改國旗的N個理由

  隨著各個國家逐漸變得獨立自主,都想要“活出個性”來。可問題是,國旗不是你想改,想改就能改。然而,細數一下,世界上改過國旗的國家還真不少:美國、尼泊爾、緬甸、加拿大、巴西等。

  改起國旗來,各個國家的態度也差異頗大。有謹慎者,如美國,前後有過27個版本的國旗,都是在原始版本上微調——增加星星和橫條的數量;也有大膽者,如緬甸,從顏色、構圖、紋理上大刀闊斧地改。

  目前在紐西蘭徵集的方案中,得票率最高的是紐西蘭國家橄欖球隊“全黑”的標誌。如果這個由黑色背景加上紐西蘭國花銀蕨組成的圖案成為新國旗,那麼加拿大的楓葉旗又多了一個以國家標誌為國旗的盟友——這個同屬於英聯邦的國家在1965年廢掉了有“米”字標誌的國旗,換成了有加拿大地方特色的紅白兩色楓葉旗。

  用了這麼多年的國旗,説改就改,需要的不僅是勇氣和慎重,還需要一些正當的理由,多半和政治體制的變動和國家形象的變更有關。

  “高冷”的美國為了擺脫英國的殖民陰影,在建國之初就在國旗設計上拋棄了“米”字元素,改用13顆五角星和橫條代表美國在建國時的13個州。20年後為了歡迎另外2個州(佛蒙特州和肯塔基州)的加入,國旗上又多了2顆星和2條杠。

  按照今天美國50個州的規模,美國的星條旗上該有50顆星和橫條了,擔心美國人民會得密集恐懼症的政府提前終止了這種可能性。1818年,美國政府決定,國旗上星星的數量和州的數目可以一致,但橫條一直保持13條,代表聯邦最初的13個州。

  和美國的主動折騰不同,一些國家在歷史的變動中被迫改變國旗的造型。緬甸在2010年10月啟用新的國旗,在沒有經過全民投票的情況下,新上臺的軍政府自動變更了國旗、國名和國徽。

  許多脫離殖民統治的國家也試圖在國旗的設計上突顯自己的特色,擺脫殖民國的陰影。有些國旗直接“山寨”美國的版本,代表國家有賴比瑞亞、古巴等。最神奇的是巴西,在君主立憲制被推翻後,曾直接把美國國旗套用過來,除了顏色外。不過,巴西人民也不可能接受活在美國的陰影之下,這面旗幟只有4天的壽命。

  民主一些的如加拿大,要求“活出自我”,則通過全民徵集國旗,擺脫英聯邦“米”字元素的陰影。自由黨、保守黨因為換旗這事吵來吵去,紅軍旗、楓葉旗還是保留英聯邦旗,爭了20多年。這豈止是一面國旗的問題,背後的辯論和政治博弈暗流洶湧。

  最終在投票中落敗的進步保守黨黨首約翰·迪芬貝克並沒能將紅軍旗推上歷史的舞臺,帶著深深的執念離開了這個世界,甚至棺材上仍舊覆蓋著他熱愛的紅軍旗。(據《壹讀》百科)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