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調查二本院校學風 建議給學生提供額外支援
- 發佈時間:2015-05-25 07:47: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北京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李奇曾以北京某市屬二本院校為分析主體進行過學風調查,結果顯示,該二本高校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課堂教學方面的表現均不甚理想。
此次調查主要採取發放問卷、組織分析和文化視角解析的方式對該校的學風情況進行考察,採樣樣本達到該校在校生比例的三分之一之多,形成報告200余頁。
調查顯示,該二本院校的北京本地生源所佔比例約為60%,錄取分數線為二本分數線,其餘外地生源多以一本分數線錄取。李奇教授表示,這些生源的品質“還是不錯的”,其中約66%畢業于重點高中,“反而是進入大學以後産生了一些變化”。
李奇教授説,産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多元的。其中一個重要的背景因素是高校擴招。
自1999年高校大規模擴招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上世紀90年代的5%左右迅速發展至2010年的約26%。教育部曾預計,到2015年,中國高校的毛入學率將達到36%。
擴招給學業準備度尚未達到傳統入學標準的學生更多機遇,也給教學方式尚未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院校帶來更多挑戰。李奇教授從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課堂教學方面發現了這所二本院校存在的一些問題。
——師生互動缺乏,學生需要額外支援。李奇説,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上課老師講同學聽,下課就走人,師生互動少。但現在學生的學業準備度下降,可能老師認為他們應該知道的知識還不知道,或者應該具備的技能還不具備。如果老師無法跟學生進行更多互動,或者提供額外支援,學生的學習困難就會越來越大。
——學生群體分化大,生生互動有障礙。調查顯示,一部分學業上進的學生、願意參與學校活動的學生和班幹部在學校裏面有很多發展機會,但是其他相對發展比較滯後的學生,則與上述幾類同學越走越遠。學生的分化對學校的環境産生很大的影響。
——課堂需要因材施教,爭取不讓學生掉隊。學生之所以在課堂上睡覺、玩手機,甚至蹺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學生對老師所講的內容不感興趣,或者從一開始就沒有跟上老師的進度,無法理解課程內容,日積月累,導致完全失去學習的動力和信心。
其實,這些問題不僅僅存在於被調查的那所二本院校。
“現在培養出來的許多學生,既不是學術型人才,也不是技術型人才。”李奇教授認為,不是簡單地把部分學術水準不突出的院校轉型為技術型大學就能解決問題。
他從高等教育領域頂層設計的角度出發,認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結構和使命亟待明確。特別是對於地方院校的定位,他希望可以看到多元主體參與高等教育治理,治理重心下移。
他説:“如果地方政府能夠把地方經濟的發展、市場的需求和高等教育的發展統籌起來的話,地方高校服務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就會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