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製造如何升級

  • 發佈時間:2015-05-25 05:46:06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要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要圍繞著産業鏈佈置創新鏈,圍繞著創新鏈安排資金鏈,最終提高中國製造業在價值鏈中的位置

  ● 新一代資訊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帶來製造模式、生産組織方式和産業形態的深刻變革,智慧化服務化成為製造業發展的新趨勢

  ● 高品質是製造業強大的重要標誌之一,要鼓勵企業追求卓越品質,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製造”整體形象,推動中國産品向一流的中國品質轉變

  中國製造如何升級?中國傳統製造業的代表瀋陽機床集團正以實踐回答這一問題。中國機床一直缺少自己的數字控制系統,更別提機床智慧化。而瀋陽機床的i5系列智慧機床打破了這一局面,不僅攻克了控制系統的關鍵技術,還融合了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原來70分鐘的數控機床加工準備時間被縮短到5分鐘,管理人員用手機就可以在千里之外實現管理。

  “中國製造業發展的著力點不在於追求更高的增速。”工信部部長苗圩指出,而是要按照“創新驅動、品質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總體要求,著力提升發展的品質和效益,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品質轉變、中國産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向中國創造轉變

  “民用無人機行業的話語權,在大疆,在中國。”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邵建夥的自信來自市場的佐證,大疆的消費級無人機産品佔據全球約70%的市場份額,其中八成客戶來自歐美。原因無他,仍是創新,因為大疆掌握著無人機的尖端自主研發技術,其産品領先國際同行一年半到兩年時間。

  “創新是製造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設製造強國的關鍵核心。”工信部副部長毛偉明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技術創新不僅能提高傳統産業的附加值和産業層次,還能提升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核心競爭力,只有依靠創新才能提高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創造力和生産力。

  數據顯示,我國的研發投入規模近幾年來一直處於世界前列,2013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11800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首次突破2%。但與世界強國相比,産業創新能力還有差距。我國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達50%以上,95%的高檔數控系統、80%的晶片、幾乎全部高檔液壓件、密封件和發動機都依靠進口。

  為此,《中國製造2025》提出,要圍繞新一代資訊技術、智慧製造、增材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創新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製造業創新中心。爭取到2020年,形成15家左右製造業創新中心,到2025年增加到40家左右。

  據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介紹,製造業創新中心將由企業、區域和國家三個層次的創新中心組成,將探索民資為主、地方配套、國家補貼的共同投資體制。

  “要加快這些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就要圍繞著産業鏈佈置創新鏈,圍繞著創新鏈安排資金鏈,最終提高中國製造業在價值鏈中的位置。”毛偉明説。

  向智慧製造轉變

  在海爾滾筒洗衣機的內筒生産線,幾乎看不到有人在工作。這不僅是一條全自動化生産線,整條線體的工作狀態還能實時監控,遠在大洋彼岸的紐西蘭售後服務團隊可以遠端診斷線體狀態,進行遠端升級,及時進行設備保養維護,並保證零停機。

  “《中國製造2025》提出,中國製造升級要以智慧製造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苗圩説。

  什麼是智慧製造?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向《經濟日報》記者解釋説,智慧製造是把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資訊技術,貫穿于設計、生産、管理、服務等製造活動各個環節。它以智慧工廠為載體,以全流程的智慧化為切入點,以端對端的數據流為基礎,以網路互聯為支撐。

  新一代資訊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帶來了製造模式、生産組織方式和産業形態的深刻變革,智慧化服務化成為製造業發展的新趨勢。“智慧製造已經成為新興的生産方式。”中國電子資訊産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表示,向智慧製造發展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大力發展智慧裝備和智慧産品如工業機器人,大力推進生産製造過程的智慧化比如智慧工廠,積極培育全産業鏈追溯等新業態新模式。

  據李東介紹,工信部正參與國家組織的關於智慧製造重大工程的研究,將花3年時間,選擇一些地區、行業做試點和示範探索,推進智慧製造發展。按照《中國製造2025》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我國製造業重點領域智慧化水準要顯著提升,試點示範項目運營成本降低30%,産品生産週期縮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

  “工信部將建立智慧製造的綜合標準化體系,並聯合中國工程院研究智慧製造的總體發展戰略,明確將來的發展重點、總體佈局、實施路線圖。”李東説。

  向一流品質轉變

  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叫德國製造。一名德國商人陪父親在青島遊覽時看見了一座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督教堂的鐘,老人認出鐘錶所用的齒輪是由他的家族企業供應的。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位德國商人表示:“根據目前的使用情況,這些齒輪沒有任何問題,還能再用上300年,真要維修時,恐怕要到我的曾孫一代了。”

  針對製造業升級發展,德國也提出了“工業4.0”。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沙南生表示,支撐德國“工業4.0”的就是品質和品牌。品牌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差異化和溢價效應。“如果沒有品質和品牌,不要説中國實現工業強國的目標不能實現,就連製造大國的地位,由於一些國家的追趕,都要褪色和動搖。”沙南生説。

  我國製造業缺乏世界知名品牌。為此,《中國製造2025》提出要加強製造業品質品牌建設,從品質控制技術、品質監管體系、品質發展基礎和品牌建設等方面著力,大幅提升製造業品質。“政策將引導資金、技術、人才向高品質的、高效益的産業轉移,企業要形成一套科學的品牌培育方法和先進的品質管理辦法,還需要一大批品質技術諮詢機構,在諮詢、檢測、試驗、鑒定、評價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沙南生説。

  “高品質是製造業強大的重要標誌之一,它從市場競爭的角度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李北光表示,要鼓勵企業追求卓越品質,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名牌産品,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製造”整體形象,推動中國産品向一流的中國品質轉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