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厚養薄葬 31年不佔一分農田

  • 發佈時間:2015-05-23 08:32:0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王玉磊吳華

  日前,筆者見到山東省武城縣廣運街道辦事處果裏村祠堂管理員劉中山時,他正在村裏祠堂內打掃衛生。“我們村1984年就在村東頭建起了祠堂,2002年因拆遷把祠堂搬到這裡,5間平房只用了不到1畝地。村裏去世的人骨灰全部安放在這裡,不再往農田裏安葬。”曾擔任果裏村支部副書記的劉中山參與了祠堂的修建、搬遷,見證了果裏村31年來的風俗變化。

  兩筆經濟賬把良田留給子孫耕

  長期以來,死人和活人“爭地”的現象普遍存在。二十世紀80年代初,我國出臺殯葬改革意見,提倡文明節儉辦喪事。果裏村積極響應號召,村“兩委”籌資3000多元在建起了武城縣第一個佔地不到1畝“勞動人民紀念堂”,並成立了有村裏有權威老人組成的紅白理事會。

  “老人去世講究‘入土為安’,認為‘沒有風光大葬就是不孝’。”劉中山對筆者説,最難轉變的就是人們長期形成的傳統思想。剛開始實行火化和骨灰入祠堂不入棺下葬時,遭到了村裏一些歲數大老人的極力反對。

  為此,村“兩委”算了一筆賬:當時村裏有1200余口人,耕地只有2800畝,平均下來一口人才2畝多地。由於果裏村在武城縣城北側,屬於城中村,自二十世紀90年代起,村裏的耕地被依法徵用後而逐漸減少,目前只有不到700畝。“剩下的這些耕地太珍貴了,我們村每年去世的人就有十幾個,這些年來如果還是土葬,現在的農田裏已經全是墳頭了。”果裏村黨支部委員李紹良説。

  算完集體賬,村“兩委”又給老百姓算了一筆個人賬:老傳統土葬一副棺材400多元,加上雇人抬棺等費用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就達到1000多元,而火葬火化費加上骨灰盒等費用不足500元,更何況土葬佔用自家良田還影響了收成。算完這兩筆賬,一些極力反對骨灰入祠堂的老人逐漸轉變了觀念,果裏村的祠堂就這樣建了起來。

  簡化流程“冷清”背後獲讚

  採訪過程中,果裏村黨支部書記李紹俊向筆者講述了他們村殯葬的流程:村裏老人去世,通知紅白理事會後,就把過世的老人從家運至祠堂的殯儀室,前兩天親朋好友前來弔唁,第三天進行屍體火化並裝入骨灰盒,第五天完成簡單的出殯儀式後就將骨灰盒放置進祠堂,親屬在祭日和清明節的時候就去祠堂進行簡單的祭祀。“當祠堂的骨灰盒放滿或放置年數多的,村裏就將這些骨灰盒埋葬在祠堂西面佔地5畝的公益性墓地,這塊墓地是塊鹽鹼地,種什麼作物都不長。去年,村“兩委”在徵求全村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村集體拿出30萬元對祠堂進行了擴建,目前面積已經達200多平方米,能放置300多個骨灰盒。”李紹俊介紹説。

  與此同時,果裏村去世老人不但不入棺土葬,還取消了大擺筵席、雇鼓樂隊等鋪張浪費的陋習,出殯當天當事家庭不上酒席只準備大鍋菜,僅此兩項就能省下殯葬費用的70%。“這31年以來,村裏辦白事都嚴格限制煙酒飯菜標準,都明白大操大辦是浪費錢,可是不辦又覺得沒面子,現在村裏有了規定,大傢夥兒都這麼辦,也不怕別人説三道四了,咱老百姓也都支援和認可這個事了。”李紹俊説。

  前不久,村裏孔令傑73歲的母親去世,骨灰送進了祠堂,不辦酒席,不雇喪樂,一場葬禮下來全部費用僅3000多元,和別的地方動輒就花個1萬多元比省了2倍多。“這要在別的地方,不知道要浪費多少錢呢!誰也不想讓人戳脊梁骨罵不孝,比著花錢。”該村紅白理事會成員任且庭説。

  算好倫理賬“厚養薄葬”蔚然成風

  “經過這麼多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識到老人生前孝敬才是真孝、才是大孝。”李紹俊説,特別是隨著武城縣自開展“四德”工程建設和鄉村文明行動以來,著重抓農村“孝德”建設,群眾逐建改變了“厚葬薄養”的觀念,轉而“厚養薄葬”,讓老人生前頤養天年、死後喪葬儘量從簡的觀念已得到群眾普遍認可。

  不光是果裏村,如今,武城縣農村白事大操大辦現象大大減少,臨街搭建靈棚、辦喪擾民等現象基本絕跡。特別是今年,武城縣在開展鄉村文明行動活動中,將全縣395個行政村各村建立紅白理事會劃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十個一”工程,並列入全縣全縣八項重點工作之一。去年,該縣四女寺鎮呂莊子村將30畝鹽鹼地規劃為公共墓地,原有的墓地全部遷入,村內的耕地內不見一個墳頭。

  “多一些生前關愛,少一些逝後攀比,‘厚養薄葬’更應該成為一種美德。特別是在生態理念日益為人們所接受的今天,推行綠色殯葬和文明祭祀,既順應環保生態文明趨勢,也符合節儉美德,傳承孝道文化與移風易俗並不矛盾。”德州市委常委、武城縣委書記張傳忠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