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30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世界更懂中國經濟韌性與潛力

  • 發佈時間:2015-05-20 15:31:23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韓墨 謝鵬  責任編輯:羅伯特

  盛春時分,中國經濟再次感受“倒春寒”。繼第一季度經濟增速放緩至7%後,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前四個月的固定資産投資、房地産開發投資增速等指標觸及歷史低位。4月的社會零售額和進出口數據也較為低迷。

  過去幾個月裏,這種“不及預期”的統計數字一再出現,海外媒體和專家們如何看待中國經濟走向?雖然仍有人偏好各種版本的中國經濟“崩潰論”和“硬著陸”預言,但越來越多的專家和機構開始以更平和、理性和長遠的眼光審視中國經濟的肌理與風貌。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這沒什麼可驚訝的,它本來也是今年中國政府的目標,”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文章寫道,“更值得驚訝的是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消費超過了投資、服務業超過了製造業、內需超過了出口。”

  高盛公司前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提醒道,要知道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超過法國、德國和義大利三國之和。“即使經濟增速放緩至7%,中國對全球經濟的貢獻仍將達到7000億美元左右。日本的經濟增速必須達到14%,才能産生中國那樣的影響”。

  在不少海外受訪專家看來,中國有足夠的戰略縱深抵抗經濟下行的壓力,即決策層所強調的“韌性”。俄羅斯高級經濟學院經濟學家布圖漢諾夫認為,過去十幾年,中國經濟始終以“穩健”著稱。在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不僅沒有陷入衰退,還保持了增長,足以證明中國經濟的抗壓和抗風險能力。“中國政府有防止嚴重經濟金融危機的資源和行政能力。中國的官方債務低於大多數發達經濟體,還有大量國有銀行和企業,其鉅額外匯儲備和經常項目盈餘確保中國不會受外資撤離的影響。”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金融學家斯蒂芬·格倫維爾説。

  在法國經濟學家尼古拉·巴韋雷看來,從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1年美國網路泡沫破滅到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中國每次都能安然度過危機或者率先從中脫身,“關鍵的王牌就是這個14億人口的大國能以驚人的靈活性實施改革”。

  巴韋雷的看法與英國《經濟學家》新近的論斷頗為相似。這家週刊在4月中旬的一篇文章中説,中國經濟的強健體魄將得益於它正在進行的“靜悄悄的革命”:在財政、金融和行政三個至關重要領域推行一系列改革,具體包括放鬆對利率、匯率和跨境資本流動的管制,加強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和債務清理,以及減少官僚作風、簡政放權等。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教授丹尼爾·奧爾特曼説,過去7年間,中國經濟增長率其實一直在適度放緩,從14.2%降到7.4%。“中國經濟‘新常態’並不是一個新情況,而是表明中國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為避免收益遞減,中國就必須不斷變革,調整其經濟結構,使其商業環境更具有改革和創新精神”。

  變革的中國將有更多的潛能和優勢被開發出來。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對此評論説,舉世皆知中國人勤勞、具有創業精神和重視教育。眼下中國仍有約半數人口居住在農村,中國可以通過城鎮化,獲得生産率提升的新空間,從而彌補與高收入國家的差距。

  沃爾夫認為,按照中國市場化改革的規劃,中國將建立更可預測的法律體系,增加家庭和公共消費,這些可以進一步釋放潛力,再次實現20年的追趕性增長,其步伐也會比近幾十年更加穩健。

  改革創新實踐,而不是單純的增長數字,日益成為海外人士對中國經濟的核心考量。“如果把‘新常態’簡單當作北京創造的用來降低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的時髦詞兒,那你就錯了,”英國《每日電訊報》的文章説,“中國正主動地採取全面的深度改革,構建一個增長稍緩但品質過硬的繁榮社會。”

  這篇文章特別提到,為了應對産能過剩和加快産業升級,中國已把改革和創新作為“最強大的驅動力”——中央政府已減少或下放了數以百計的行政審批事項,為市場騰出更多空間,同時制定了“中國製造2025”和“網際網路+”發展規劃,通過網際網路主導的創新加速中國製造業引擎。

  海外觀察家們熱烈談論著中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從北京到北海,為何每個人都在努力成為這個國家的馬克·扎克伯格(臉譜網站創始人)?”這是專欄作家蕾切爾·盧在美國《外交政策》雜誌上發表的最新文章的標題。

  她寫道,在中國,“創業文化不斷生根發芽,尤其是在中國年輕一代中間日漸風靡,成為一種受人歡迎的變化”。而中國領導人也不斷要求為中小型企業減少繁文縟節,並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商務的力量。中國採取的方法似乎正取得成效。數據顯示,2014年登記註冊的新公司達到365萬家,比前一年增長了46%。“創新正在成為改變中國經濟遊戲規則的力量,”國際智庫東亞論壇研究員德賴斯代爾説,“中國的快遞和網際網路金融服務已是世界級的。大型機械、電氣設備和手機等産品的製造商也在加速追趕全球領先者。中國正迅速成為一個充滿創新機會的中心,而這幾乎是一場未被注意的革命。”

  應當看到,這種創新革命尚未完成,中國經濟增長的新舊引擎還處於關鍵的銜接階段,加之人口紅利衰減、投資拉動效應趨緩、外需不振等因素,中國經濟時常伴隨轉型陣痛,近來的短期數據也印證了這點。而兩年多來,中國新一屆領導層宏觀經濟治理的探索與實踐,讓越來越多的海外觀察家對這個國家的走向充滿信心。“儘管迄今為止已採取多種寬鬆努力,中國決策者仍保留著大量火力,離採取全面刺激措施還很遠。”這是彭博社經濟分析師的判斷。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中國戰略與發展部主任勞裏·皮爾西説:“中國的優勢在於獨特的政治和經濟體系:當決策者尋求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擁有可以向多個方向調整的經濟杠桿。”

  多次到訪中國的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評價説:“中國的政策精英如今比改革開放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老練,並有能力在必要時快速靈活地制定應對政策。”

  雖然有不少專家認為,在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內實施如此大手筆的結構性改革,在其他國家從未有過,可能引發新的不確定性,但吉姆·奧尼爾仍認為,中國經濟的系統重要性已得到世界認可。中國近來的國際成就,特別是贏得英法德意等國對建設亞投行的支援,表明“中國對成功解決自身問題的高度自信”。“中國領導人明白他們需要做什麼,”剛剛出版新書《與中國打交道》的美國前財政部長保爾森説,“這也正是我對中國的改革前景持謹慎樂觀態度的原因所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