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唱片生産線準備好“回家”了嗎?
- 發佈時間:2015-05-20 08:13:21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由中唱上海公司發行的“珍藏-黃貽鈞”百年誕辰紀念黑膠唱片本月起對外首發。(中唱上海公司供圖)
20年前中唱停産後國內再無完整生産線,5年前開始接洽德國寶拉斯等,目前國內多家廠商瞄準復興中的高端市場——
一套“珍藏-黃貽鈞”百年誕辰紀念黑膠唱片日前再度以33傳的轉速播送出恢弘的音符。一年之前,中國唱片上海公司在版庫中整理出大量上世紀50年代及80年代黃貽鈞指揮上海交響樂團錄製的珍貴歷史版本。上海交響樂團與中唱上海合作,將這批錄音模版送至德國修復、壓版生産。整個過程耗費大半年,直至今年5月,“珍藏-黃貽鈞”黑膠唱片成品從德國製作公司寄回國內,終於在黃貽鈞的誕辰紀念日推出。
偌大的中國竟然沒有一條黑膠唱片生産線?要不要把消失了20年的黑膠生産線恢復生産?“小(眾)奢(侈)”的黑膠愛好者究竟有多少市場潛力?在全球黑膠唱片強勢回潮的利好情緒中,一系列問題擺上了桌面。本報記者獨家從中唱上海高層獲悉,迎接黑膠生産線“回家”,只是時間問題。
回歸,已逢天時與地利
在中國唱片公司的全盛時期,一年出版幾百個片號的黑膠唱片産品,單個片號的生産數量最高可達幾十萬張。伴隨著中國唱片公司最後一條黑膠生産線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停産,20年來國內再無一條完整的黑膠唱片生産線。從2009年起,全球黑膠唱片業呈日漸復蘇態勢,中國國內的黑膠唱片銷售情況也與國際市場遙相呼應。同時,中國擁有龐大的消費人口基數,黑膠唱片雖屬小眾“雅玩”,擁躉數量之龐大也不容忽視,逐漸年輕化又拓寬了未來的市場空間。
保存著萬張上世紀珍貴黑膠模版的中唱上海,開始了對黑膠市場的投石問路:2010年出版了新世紀以來的第一張黑膠唱片——1959年由俞麗拿演奏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聲音母帶被送至德國“老虎魚”工作室進行後期修復,並以DMM直刻金屬母盤的方式製作“二版”後,送往另一家擁有66年曆史的德國工廠“寶拉斯”壓制生産黑膠唱片。據了解,目前全球用於商業運作的DMM直刻機僅存于“老虎魚”工作室。
近10年裏,國內一些唱片公司紛紛“試水”復刻黑膠老唱片,但修復與壓版工序還得送往德國、美國、日本等保留黑膠生産線的國家完成。全球黑膠唱片雖受CD産業衝擊幾度潮起潮落,但東歐、英美等一些地區的黑膠生産線還依然堅挺著,生産規模雖減少,但從未真正消逝。只是整個過程一般需要3-4個月,甚至近半年的時間,整個生産週期被無限拉長。再加上黑膠唱片的回暖,全球黑膠流水線幾乎處於生産飽和狀態,而且預計今後幾年內全球流水線整體飽和的態勢仍將持續。
專家介紹,由於黑膠唱片生産數量龐大,而每一張用於生産的模版壓片數量有限,因此從前的黑膠生産車間就像一個金屬車間,需要不斷通過二版製作用於生産的三版。在這個生産過程中,由於需要鍍鉻,由此會産生一定的污染。如今,卻不必太過擔憂黑膠生産線造成環境問題。一方面,生産工藝在不斷優化,另一方面,黑膠唱片的生産規模也不會像過去那麼龐大,生産線佈局必然與市場需求相匹配,而黑膠唱片仍是小眾的音樂愛好。這些因素均催化了中唱上海重新引入黑膠生産線的設想。
行銷,“經典”大數據支援
目前,中唱上海復刻黑膠唱片片號已排至52個品種,其中已出版發行39個,“京劇大師”“30-40年代歌星”系列頗受黑膠愛好者青睞。在中唱上海公司總經理章利民眼中,引進生産線,意味著大大壓縮生産週期、降低生産成本,唱片公司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音樂策劃與藝術加工中來。對黑膠愛好者來説,這意味著能得到價格更親民、産品更多元、製作更精良的黑膠唱片。
這,更是為了一圓“失而復得”之夢。引入黑膠生産線不僅能滿足中唱上海的開發需求,更能嘗試為其他國內唱片公司提供壓版加工服務,提升國內黑膠唱片整體市場水準。
一旦迎回生産線,唱片公司需要面對一個更關鍵的問題——“如何打開黑膠唱片市場”?
據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韓斌介紹,目前黑膠唱片發行的種類主要還是“古典音樂”和“懷舊流行”,尤以後者數量為多。但是,在歐美國家,黑膠唱片已經成為音樂産品行銷的“吸睛點”。不少年輕的流行音樂歌手,也將發行黑膠唱片視作一種時尚。比如,音樂發行方在為這些歌手出品CD産品之外,還會特意生産少量的7寸黑膠單曲唱片,一張唱片中可能只有2首主打歌曲,裝幀設計更利於簽售,凸顯收藏價值。“黑膠唱片在未來一定是個有實力的音樂載體。”在中國台灣地區,偶像團體“五月天”近年來就有多張黑膠唱片問世,例如由滾石于2013年為其出版發行的《生命中的精靈》。
在越來越多的年輕群體加入到黑膠發燒友的前提下,將他們的“好奇心”轉變成“恒久心”,需要唱片公司更加敏銳的市場眼光,音樂市場誕生更豐富的節目源,用創新的方式繼續推動黑膠唱片的“文藝復興”,在這個速度有點快的時代,留下溫和的藝術印記。(記者 童薇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