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印度是中企走向海外 最佳“試驗田”

  • 發佈時間:2015-05-20 01:40:53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竺道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印度?為什麼會是印度?這恐怕出乎絕大多數人意料,更難以被理解。火車頂上坐滿了人、國慶閱兵摩托車疊羅漢、電影裏歌舞沒完沒了。來過印度旅遊的人也呈現兩種極端心態:極度的厭惡,覺得印度臟亂差,缺乏誠信;極度的喜愛,覺得這裡精神自由,心靈容易得到解放。

  去印度經商的人其實沒那麼多選擇,12.8億人口吸引力太大,基建和消費市場的增長數據擺在那裏,早到的歐美日韓企業在那邊做得風生水起。所以對生意人來説,印度是“不得不”的必然選擇。然而過去十年,進入印度發展的中國公司總是磕磕絆絆,沒能佔據主流市場。瞅著這麼大塊蛋糕,只咬到一小口,只好怪兩國關係不穩定,糾結。

  2014年5月,莫迪新政府上臺後推動了多方面的制度改革。基於對宏觀政策持續利好的判斷,早前兩年持幣觀望的國際資本也陸續進入印度實體經濟。印度經濟開始全面騰飛,2014年連續三個季度都取得了7.5%左右的GDP增長,是當前全球除中國外最受矚目的經濟體。

  除了傳統的歐美日韓持續對印度加大投資,中國企業也開始加速對印度市場的投資和開發:華為在印度持續投資上億美金建設新的研發中心;北車下屬永濟新時速投資500萬美元成立印度合資公司,開拓印度鐵路市場;VIVO手機投資約1000萬美元成立印度銷售團隊;阿里巴巴投資5.75億美元入股印度電商PayTM;馬雲在博鰲論壇上約見印度總理莫迪,許諾幫助印度小微企業發展;小米的雷軍在印度發佈專門為印度定制的手機,並決心在印度設立研發中心和生産線;此外,在新能源、網際網路等領域,都有中國公司大手筆的投資。一時間,印度成為中國企業和中國資本都格外關注的市場。

  僅僅因為印度這個人口大國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我們就該來印度嗎?答案絕非如此簡單,事實上印度也是自帶“主角”光環的。

  過去20年, 印度在歐美日韓企業的全球化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這些企業的成功都不是單純地把印度看作銷售市場,而是把印度作為自己全球供應鏈中的一環。

  對於歐美企業來説,印度是他們的全球人力資源池,利用印度豐富完善的外包服務業、IT和醫藥研發等來降低整個供應鏈的成本。日韓企業則更多地把印度作為其海外生産基地,將鋼鐵、汽車及零部件、重型機械、家用電子和消費電子等産業轉移到印度,利用印度的廉價勞動力來降低産品的生産、銷售和服務成本。

  不少經濟學家把先前中印經貿合作過程中的一切問題,歸結為“兩國經濟結構相近,競爭多過合作”。這是過去,當中國企業開始真正全球化之後,歐美日韓走過的路我們一樣可以走,中印間的合作遠遠大過競爭。唯一問題是,我們的企業是只想把印度作為一個巨大的市場,發展國際貿易和國際承包工程,還是想真正地通過印度邁向全球化?

  以往中國企業剛剛出海的時候,海外運營能力處於較低水準,往往只聚焦在銷售和市場,忽略了企業正常運營和長期運營所需要的稅務、法務、公共關係、媒體關係、政策研究和遊説等因素,使得中國企業在包括印度在內的國際市場的競爭中一直處於被動弱勢的位置。

  印度恰恰是中國企業鍛鍊海外運營能力的最佳試驗田。印度市場高度自由開放,商業競爭激烈,中國企業在印度可以遇到在全球各個國家會遇到的問題和挑戰:像美國一樣的國家安全審查和行業政策遊説制度,像歐洲一樣的三反(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像第三世界國家一樣的低産品標準等等。有企業稱,把在印度需要考慮的問題列一個清單,去別的國家只需選擇性打鉤就可以了。

  印度市場的崛起,對中國公司來説,是挑戰,但更是機遇。我們已經錯過了前20年,再往後中國企業出海更加勢不可當。未來10年,我們沒有理由再錯過印度。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