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治沙止漠路漫漫

  • 發佈時間:2015-05-20 00:33:13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柴達木盆地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內,面積24萬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50至170毫米、蒸發量約2000至3000毫米,土壤以荒漠土壤為主,是青海沙化面積最多、治理難度最大、保護任務最艱巨的地區。柴達木盆地沙漠化土地總面積1.4億畝,佔青海沙漠總面積的75.6%,目前土地沙化面積仍然以每年100至120萬畝的速度擴大。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被稱為“亞洲水塔”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牽動著世界的神經,這裡的一點點細微變化都可能影響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生態環境。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柴達木盆地,更是這一區域氣候調節重要的“變壓器”。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沙塵暴的進京路線主要有北路、西北路和西路3條傳輸路徑,其中西路的源地在新疆哈密和青海柴達木盆地,沙塵暴走河西走廊、銀川、西安,過大同、太原,最後落于北京。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委宣傳部副部長麻嚴排分析認為,柴達木盆地南邊、東邊和北邊分別是三江源、青海湖和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如果柴達木荒漠化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勢必直接威脅這些地區的生態安全。

  造林治沙謀雙贏

  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及建設城市周邊防護林等一系列治沙措施,風沙天氣明顯減少。同時,枸杞産業的發展,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戶增收,探索了適合海西州生態建設和林産業發展雙贏的有效途徑

  記者來到海西州州府駐地德令哈市看到,道路兩邊使用節水滴灌技術營造的樹木林立,有效地阻擋了風沙侵襲。經過幾年的造林治沙,海西州荒漠化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近年來通過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及建設城市周邊防護林等一系列治沙措施,風沙天氣明顯減少。”德令哈市林業局局長杜進新對此深有感觸。他説,10多年前,德令哈的三到四月份天天颳風起塵,特別是市屬尕海鎮比較嚴重,灌溉溝渠每年都要清理四五次,作物春天播種以後被風沙掩埋了,只能再次復播。

  近年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立足柴達木盆地實際,通過大力發展沙産業、推廣林業科技、構築綠色屏障,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44.7萬公頃,取得了較好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海西州以公司、農牧企業生産實體為主,在抓好生態建設的同時,大力發展枸杞經濟林基地建設。截至目前,全州完成建設枸杞基地面積30.03萬畝,年産枸杞乾果約3萬噸,産值約12億元。枸杞産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戶增收,而且探索了適合海西州生態建設和林産業發展雙贏的有效途徑。

  都蘭縣是青海省沙漠面積較大、風沙危害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共有沙化土地面積83.7萬公頃。2009年,根據本地區實際,都蘭縣開始發展沙區特色産業,截至2014年都蘭地區農牧民共栽植枸杞生態經濟林達11866公頃,按挂果後每年每公頃産枸杞乾果3000公斤、每公斤40元計,每公頃可産生效益9萬元;每年可為當地農牧民增加收入10.67億元,前景非常可觀。

  圍繞重點林業建設工程,大力推廣林業新技術,注重多項實用技術的組裝配套,突出抓好林業示範點建設。尤其是都蘭縣實施的柴達木高海拔沙地綜合治理試驗示範基地項目、鄉土灌木樹種馴化繁育及示範造林技術項目的成功,為柴達木沙漠化地區的林業建設探索出了一條新途徑。建立荒漠化造林、抗旱造林等科技推廣示範點4處,形成了州、縣、鄉三級林業技術推廣體系,並推行了林業技術人員承包責任制。

  近年來,海西州還在通道綠化方面竭盡全力,先後在315國道、109國道、青藏鐵路兩側綠化252公里、12166畝,鐵路兩旁設置網圍欄230公里,建設護林房16座1226平方米,有效地阻滯了風蝕、風積、風沙流、沙塵暴等對沿線的侵襲,確保了運輸安全。

  綜合治理困難重重

  隨著人工造林面積成倍增加,造林面積越大,管護成本越高,林業部門負擔越重。而中央補助資金與造林實際成本懸殊過大,制約了生態建設工程的持續實施

  多年來,儘管海西州採取多種措施,推進柴達木盆地荒漠化治理進程,在局部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觀的同時,一些深層次的困難和問題也逐步凸顯出來。

  站在巴音河畔,杜進新指著對岸正在造林的柏樹山植樹帶説,這片區域佔地500畝,栽種了油松、山杏、紅柳、新疆楊等8類樹種。為解決水源問題,林業局在這裡修建了提灌站,全部進行噴灌。由於土地沙化嚴重,加上缺水,而且苗木全部是從寧夏、甘肅等地購進的,直徑5公分的新疆楊每棵成本是30.5元,500畝地綠化成本達到1000萬元,平均每畝地要投資2萬元。

  “海西水資源缺乏,可以説沒有水就沒有綠洲農業,水是保障林木成活的關鍵因素。以德令哈市為例,全市累計造林達15000畝左右,為解決灌溉問題,打機井25眼,建提灌站4座,每年機井和提灌站電費高達200至300萬元(不含護林員工資和管護費),而且隨著人工造林面積成倍增加,造林面積越大,管護成本越高,林業部門負擔越重。”

  杜進新説:“除造林綠化外,林業部門還承擔著管護、林政管理、病蟲害防治及3個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管護及建設的工作任務,工作量大、人員缺乏、機構不健全已成為制約德令哈市林業發展的瓶頸。”

  “目前採用機井取水配套滴灌設施進行灌溉,節水灌溉造林成本較高,已達到1.3萬元/畝,而中央防沙治沙示範區造林項目和高標準造林每畝補助為300元至4000元不等,補助資金與造林實際成本懸殊過大,制約了生態建設工程的持續實施。”格爾木市林業局局長趙文才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全市用於林地灌溉的機井有23眼,平均每眼井每年用電量15.8萬千瓦時,電力公司按非居民用電標準收取電費,每千瓦時電費為0.63元,每眼井每年的電費為10萬元,23眼井一年電費共計230萬元。若按農業用電核算(0.294元/千瓦時),23眼井一年電費為90萬元。大部分林地使用臨時土渠灌溉,現有簡易土渠約110公里,水資源損耗極大,不能保障現有林地的正常灌溉,嚴重影響林木的保存率。

  海西州地處典型的乾旱荒漠化地區,也是全省年降水量最小的地區。境內120余萬公頃天然灌木林和4.67余萬公頃天然喬木林位於生態系統脆弱的地區,在高寒和荒漠生態系統中處於極其重要的生態地位,是江河源頭及上游地區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優化環境、防災減災、保護野生動物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主體,一旦遭到破壞極難恢復。由於海西州人稀、荒漠化程度高度特殊的地理地質原因,造成了治沙成本遠高於國家補助。從全州看,高寒乾旱多風沙,森林資源分散,管護力量少,資金投入不足,造林難度大,造林需1-2次才能達到品質要求,甚至需3次以上的補植補種才能成活,因缺少補植補播費用,造林成效難以鞏固。部分農田防護林老化、殘次化,防護效能逐漸減弱,綠洲生態系統受到直接威脅。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長諾衛星説,海西州計劃全力實施以沙漠化治理為核心,以防風固沙為重點,以保護盆地生態環境為保障的盆地濕地保護、引江濟柴、青藏鐵路(國道)防沙治沙、農田防護林更新改造、生態畜牧業建設、特色生態産業建設等荒漠化綜合治理項目,構建以綠洲防護林、天然林和草原、湖泊、濕地點狀分佈的圈帶型生態格局。當然,實施這樣的綜合治理項目需要國家層面的大力支援。(記者馬玉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