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內英國推哪些新政 “退歐”有風險
- 發佈時間:2015-05-18 07:52: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關於經濟形勢,英國儘管在過去5年有所表現,但在過去25年裏並沒有變得更加容易,特別是在金融危機以來。關於歐洲問題,英國正處在一個岔路口上。卡梅倫連任,最重要原因是,第一個任期內經濟表現尚可。因此,在當選後的第一個100天內,鞏固經濟發展成果,妥善處理移民、就業、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確保英國能夠吸引到最優秀人才,是卡梅倫的重要抓手。
英國首相大衛·卡梅倫勝選當天,英鎊和金融股大幅上漲。BBC對此評論“是經濟,傻瓜”,暗指卡梅倫此次大勝,是由於年前對英國經濟作出的貢獻。數據顯示,2014年,英國GDP實現了2.8%的增長,為2006年以來最佳表現,同時也在發達國家中名列前茅。
但是5月13日,英國央行下調了今明兩年英國經濟增長指標。而且最新數據顯示,英國有通貨緊縮的風險。這一切都讓市場特別期待:未來的100天,卡梅倫會推出哪些新經濟政策。
市場反應:
英鎊金融股大漲
“正如我所説的,我們將以一個黨來管理一個國家、一個聯合王國。這意味著確保我們國家所有地區都實現經濟復蘇,從北到南,從東到西。”第二次競選,卡梅倫承諾展開全面的經濟和政治改革。
金融市場對卡梅倫的當選表示支援。
5月9日,英鎊匯率全線大漲。其中,英鎊貿易加權指數勁升1.7%,創下五年來最大單日漲幅。英鎊兌美元及歐元匯率均大漲超過1%。股票市場,英股富時100指數收漲2.3%,報7046點,接近上月創下的高位。
金融股的表現尤為突出,巴克萊、蘇格蘭皇家銀行及勞埃德銀行等個股漲幅均超4%。債市方面,英國國債的吸引力顯著上升,英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大跌13個基點至1.79%。匯市方面,英鎊/美元日內跳空高開,匯價一路升至1.5521,刷新3個月的高位,隨後震蕩回落至1.5485附近。
據路透社報道,英國大選結果顯示首相卡梅倫領導的親商保守黨贏得經濟選票。國際評級機構穆迪信貸部門高級官員凱瑟琳·米爾布朗納表示,隨著金融危機負面影響的消退,英國公共財政前景得到逐步改善,預計英國經濟將在未來7年保持年均2%以上的增長速度,這對於歐洲金融市場同樣屬於利好消息。
市場期待:
100天內推新政
卡梅倫大選獲勝的重要原因是在第一個任期內,英國經濟表現不錯。此前5年,英國經濟逐漸擺脫低迷,成為西方主要發達經濟體中經濟復蘇最快的國家之一。數據顯示,近幾年,英國經濟增長速度在歐盟中僅次於波蘭。分析認為,卡梅倫的再一次勝出,削赤字、保增長等現行經濟政策可以保持連續性,有利於英國經濟的穩定發展。
事實上,卡梅倫在此次選戰中繼續主打經濟議題。在選前舉行的4場電視直播辯論或採訪問答中,卡梅倫大量陳述了自己在引領英國經濟走出衰退,以及削減財政赤字方面取得的成績。正是這張“王牌”吸引了許多英國民眾的視線。
卡梅倫承諾,如成功連任,將在繼續執政100天之內制定新法,保證英國未來五年不會增稅,包括增值稅、國民保險稅、個人所得稅等,保守黨將通過其他方式降低財政赤字,包括削減開支、改革福利方案、打擊企業避稅等。
5月13日,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發佈報告,報告下調了對今明兩年英國經濟增長的預期,由此前預計的2.9%分別降至2.5%和2.6%,主要原因是該國勞動生産率一直保持在較低水準且增長乏力。
英國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3月份的英國通脹率為零,連續第二個月出現零通脹。英國央行預計,由於能源價格大幅回落、國內食品價格下跌、英鎊匯率走強以及其他生産成本降低等因素影響,英國通脹率或將在年內降至零以下,即通貨緊縮。
要證明自己不是開空頭支票,接下來3個月,卡梅倫推行哪些新政策將成為市場最大期待。
市場擔憂:
“退歐”有風險
但是,也有專家指出,雖然此次大選結果整體有利於經濟發展,但也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如英國脫歐公投、蘇格蘭獨立問題以及更為激進的財政緊縮。卡梅倫曾經對選民們承諾,將在2017年底前就英國是否留在歐盟舉行公投。
“提議中的公投可能會導致某些國內和國外投資被延後。”國際資産管理集團施羅德高級歐洲經濟學家阿扎德·讚迦納説。
歐洲是英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數據顯示,英國與歐盟的交易規模將比與歐盟外交易的高出55%。國際評級機構穆迪表示,倘若卡梅倫無法複製身為歐盟成員國的好處,英國退歐或將影響英國的信貸評級。
荷蘭國際集團ING近日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倘若英國就是否退出歐盟舉行公投的話,由於經濟不確定性升高導致投資減少,該國經濟將因失去增長折損近200億英鎊。ING並未估算英國退出歐盟對英國長期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但稱在舉行公投之前的兩年內,不確定性將令經濟增長率每年減損約0.5個百分點。
“正如去年的蘇格蘭獨立公投,外資可能出現恐慌,英國資産價格和英鎊或將承受下跌壓力。”ING分析師詹姆斯·奈特利表示,倘若英國民眾投票決定留在歐盟且投資計劃重啟,則部分失去的經濟增長可望回復。(人民網——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