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站建好五年為何仍通不了電
- 發佈時間:2015-05-14 07:34:33 來源:新華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位於高郵市橫涇鎮(已併入甘垛鎮)的兩個國家農業土地開發項目,不算地方配套,中央、省、市財政投入就達1280萬元,早在5年前建成並通過驗收。但截至5月初,7座灌溉泵站中還有6座未通電,與其配套的硬質灌溉渠荒廢閒置,部分農民守著空泵站、空水渠花錢打水灌溉。好端端的惠民工程淪為擺設,當地群眾痛心不已。在省有關部門支援下,記者從3月份起先後3次赴實地調查。
7座泵站怎麼成“半拉子工程”
甘垛鎮帶程村有一條南北向長約2.4公里的灌溉渠,沿途分佈5座樣式統一的泵站,灌溉區域覆蓋5個村民小組的上千畝糧田。“2010年建成後,就沒用過!”3月12日,71歲的4組村民陳德桂指著破損的泵房對記者説。
5座泵站實際是“半拉子工程”,既未接入電線,也沒安放電動機,僅有一台水泵而已。其中,蘇中大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農業園區內的一座泵站,半個屋頂沒了。另外4座泵站也破損嚴重,有的屋頂漏了大洞,有的門窗不翼而飛,有的成了附近村民堆放雜物的倉庫。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泵房外墻還刷著“農業開發功在韆鞦”“農業開發致富農民”等標語。
與泵站配套的灌溉渠也損毀嚴重,或坍塌,或雜物堵塞,或被攔腰切成機械作業的便道。“栽秧用水怎麼辦?”記者問。“用小水泵或機器船打水唄。”陳德桂回答。
“原指望泵站建起來打水省錢,沒想到空歡喜一場。”帶程村7組56歲村民周如順氣憤地説,自己種了3.5畝地,雇請機器船打水,每畝水費高達100元,比附近三垛鎮村民用電灌站打水,每畝要貴四五十塊。家住三垛鎮柘垛村7組村民吳宏玉對此解釋説,電灌站比泵站打水快、上水面積大,攤到田畝上的單位成本自然低;而一家一戶無論自打還是雇人打水,由於面積少,單位成本就高。“水費貴,很正常。”
除了這5座泵站,在蘇中大地公司農業園區內還有2座泵站,建成後也一直閒置。
“半拉子工程”驗收竟獲優秀
當記者向當地村幹部了解項目設施為何閒置時,他們紛紛搖頭,“上面搞的,村裏不知情。”
記者了解到,帶程村的農田灌溉設施建設涉及兩個部門,一是高郵市國土資源局實施的“2009年揚州市級投資的土地整理項目”,含5座泵站,項目總投資580萬元,于2010年通過竣工驗收。二為高郵市農業資源開發局實施的“高郵市2010年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含2座泵站及為上述5座泵站配套的灌溉渠,該項目僅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就高達700萬元,2011年5月建成,6月通過揚州市級驗收。
國土部門為何只建泵站、不建相配套的灌溉渠,且未拉線接電?高郵市土地開發整理中心主任馬建強解釋説,根據該項目實施規劃,建設內容不包含低壓輸電線路和電動機裝置,未規劃建設的部分均應由項目所在鄉鎮負責配套到位。“鎮財力不足,配套有困難。”時任橫涇鎮副鎮長、現為甘垛鎮分管副鎮長詹福江一臉無奈地對記者説。
然而,就是這樣兩個配套沒到位、未發揮效用的農業土地開發項目,最後均堂而皇之地通過驗收。其中,農開部門實施的土地治理項目還以“優秀等次”通過揚州市級驗收,且獲得不凡評價:“項目管理嚴格,項目實施組織有力,工程品質高、形象好,建設規範、醒目,發展高效農業成效明顯……”
而《省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和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規定,“項目建設的溝、渠、路、涵是否配套;工程管護措施;項目實施後的效益情況等”,均是土地整理項目驗收的主要內容。《省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竣工驗收辦法》則將“項目建後管護”納入主要驗收內容,包括工程完好率、管護人員、管護措施、管護資金落實情況等。
讓記者困惑不解的是,對照以上兩個“辦法”,這個連驗收條件都不具備的“半拉子工程”,為何不僅順利通過驗收,還獲得“優秀等次”評價?至今不通電、泵房設備不全、灌渠破損的灌區,“工程品質高”高在哪?“形象好”又好在哪?
部門相互扯皮致一閒5年
項目建成後一“閒”就是5年 ,為何上下視而不見,不加補救?記者調查發現,有關方面往往站在各自立場“講客觀”,很少從農民受益、項目效益、國家資産保值等大局思考問題、積極應對。
在幾輪調查中,無論國土、農開部門,還是當地鎮村,均將灌溉設施閒置歸結為“新情況”:一是所謂“土地規劃調整”。如蘇中大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從當地流轉2240畝土地後,將原先發展高效農業的規劃,改成特種水産養殖和經濟林木種植,結果造成已建好的泵站和灌溉渠功能閒置。“為何不統籌規劃、做好規劃變更銜接?”對於記者的質疑,對方表示“沒想到”。
二是所謂“水利灌排體系調整”。因5座灌溉泵站週邊,又新建了一座大型排澇泵站,儘管排澇可以覆蓋帶程村,但仍不能替代5座泵站的灌溉功能。對此,高郵市農業資源開發局副局長鐘曉強坦承“顧此失彼,忽視了”。
三是所謂“無力配好鞍”。據了解,當年國土和農開兩部門實施的農業土地開發項目通過竣工驗收後,均移交給帶程村管理和使用。按規定,帶程村應對項目管護承擔責任。但村支書周智面露難色地給記者算了筆賬,如啟用5座泵站光架電桿拉線,不含新增一台變壓器,就需要16.8萬元。“反映到鎮裏,鎮裏説沒錢。我們一個經濟薄弱村,能有什麼辦法好想?”“那市裏協調了嗎?”記者問。他搖頭説“不清楚”。
重建,更需要重管重成效
3月底,記者將了解到的情況反映給省農業資源開發局。4月初,省農開局黨組成員、紀檢組長、監察室主任孫連喜通報記者,經過省、揚州市、高郵市三級農開部門調查,記者反映問題屬實,已要求項目所在鎮村,對部分損壞的灌溉渠、襯砌排溝等工程抓緊組織修復到位,並責成蘇中大地公司將一座農開部門建設的未接線泵站,限期修復啟用,確保項目發揮應有作用。同時,要求蘇中大地公司擇址新建同等規格的排澇設施,以替代被其廢棄不用的排澇站。
“發揮項目的長期效益,是農業開發的根本。”孫連喜説,此事給我們的啟示和教訓是深刻的,一是項目規劃和審批關口要前移,做好立項前的考察、論證、評估工作,並與發改、土地、水利等部門做好規劃銜接,避免同當地農業招商或先期投入項目“撞車”重疊,防止項目重復投資和建設。二是進一步嚴格項目驗收程式和制度,對不配套、未完工的項目堅決不驗收,堅決懲治“項目腐敗”。三是加強項目竣工後的運作監管,落實管護責任,將項目運作品質與其今後項目申報數量掛鉤,建立誠信檔案,杜絕項目一建了之、名存實亡。
5月5日,記者第三次赴高郵實地回訪。只見帶程村破損的灌溉渠已經得到了修補,渠中的雜物基本清理乾淨,蘇中大地公司農業園區內的1座閒置泵站已經拉線接電,恢復使用功能。但由國土部門建設的5座泵站依舊是“老樣子”。記者多次聯繫高郵市國土局“催促”,他們的答覆始終如一:“配套應由鎮村負責。”那麼,鎮村及國土部門能否學學農開部門聞過則喜的態度,以“馬上就辦”的作風,迅速解決已拖延5年的“泵站不通電”問題?本報記者丁亞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