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北京金融業一季度繼上年高開穩行

  • 發佈時間:2015-05-14 01:53:04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一季度,在整體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本市金融業仍保持平穩較快增長,證券市場交易量大幅提升,保險行業實力不斷增強。據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金融業實現增加值859.3億元,同比增長18.7%,較去年同期提高6.5個百分點,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為18.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3.6%,為近年來最高;所實現的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率和對財政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均超過30%,居全市各行業之首。首都金融業首季開局良好,實現開門紅。目前,金融業依然是首都帶動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增長的第一支柱産業。北京金融局相關負責人對一季度首都金融運作情況進行了詳細解答。

  金融運作呈現六大亮點

  問:一季度首都金融運作的具體特點是什麼?

  答:一季度,首都金融運作亮點紛呈:一是融資結構進一步優化。一季度,本市實體經濟在境內通過貸款、債券和股票等多種方式合計凈融資2689億元,其中直接融資佔比遠高於去年同期,達到66.7%;非金融企業債券融資大幅提升,凈融資達1028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218億元,比去年同期多13億元。

  二是資金投向更加精準。信貸資金加速向重點領域傾斜,截至3月底,北京市高新技術産業人民幣貸款餘額2715.2億元,同比增長38.5%;小微企業人民幣貸款餘額4549.6億元,同比增長20.1%;本外幣涉農貸款餘額2709.6億元,同比增長12.2%。與此同時,股權投資基金業聚焦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文化創意産業,一季度,北京地區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有218家企業獲得股權投資基金支援,佔本市投資案例總數的85.5%,佔全國投資案例總數的41.76%;投資金額132.5億元,佔本市投資總金額的51%,佔全國投資總金額52.6%;文化創意産業領域有8家企業獲得股權投資基金支援,投資總額2.3億元,佔全國的比重分別為34.8%和82.9%,遠超其他省市。

  三是“新三板”和“四板”快速發展。一季度,北京地區新增A股上市公司9家,“新三板”股份轉讓成交額285.6億元,是去年全年的2.2倍;“三板成指”和“三板做市”兩隻“新三板”指數正式發佈,標誌著新三板市場行情有了“風向標”;“北京股權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四板)”更名為“中關村股權交易服務集團有限公司”,將有利於掛牌企業享受中關村先行先試優惠政策。

  四是網際網路金融異軍突起。在京金融機構獲得網際網路證券業務、公開募集基金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等新型業務牌照,第三方支付、P2P網路貸款平臺、眾籌融資平臺和網際網路基金等新金融業態呈現井噴式增長,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在京落戶,拉卡拉、融360、人人貸、天使匯等200余家網際網路金融機構在京聚集,第三方支付企業總數居全國首位,網際網路金融在京健康發展。

  五是股票市場明顯回暖。帶動證券公司資産總額同比增長125.4%,證券業經營狀況大幅改善,一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17.8%,凈利潤是去年同期的3倍。

  六是保險業實力和服務作用不斷增強。截至季末,在京保險公司資産總額較年初增長3.8%,一季度實現保費收入474.1億元,同比增長8.5%;累計賠付支出137.9億元,同比增長26.9%,比保費收入增速高18.4個百分點。

  金融資産總量達98.9萬億

  問:2014年首都金融發展業績有什麼新變化?

  答:2015年一季度首都金融之所以總體運作態勢良好,得益於新常態下2014年全市經濟金融穩步增長和轉型升級所奠定的堅實基礎。2014年,全市金融業實現增加值3310.8億元,同比增長12.3%,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為15.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24.1%;全年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同比增長超過20%,對財政收入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全市金融業資産總量98.9萬億元,同比增長13.3%。

  首都金融業以不到全市4%的從業人員,創造了佔全市15%的地區生産總值和17%的地方公共預算收入,貢獻了24%的地區生産總值增量和40%的地方公共預算收入增量,是我市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主力軍”和“排頭兵”。

  積極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

  問:請介紹下2014年首都金融在持續聚焦吸引高端要素、打造國家金融管理中心生態體系方面有哪些進展?

  答:一是融入國家戰略取得重大成果。積極貫徹京津冀經濟協同發展戰略,分別簽訂京津、京冀金融合作協議。搶抓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全力保障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在京順利落戶。推動全國唯一一家保障信託業穩健發展、防範系統性風險的高端金融平臺——中國信託業保障基金有限公司在京成立,吸引30家證券、保險、基金、非銀等金融機構來京聚集,至2014年底全市持牌法人金融機構達到682家,居全國首位。

  二是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成效顯著。截至2014年12月末,北京地區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42家,首發融資560.98億元,上市公司引領助推首都“高精尖”經濟結構産業鏈已經形成。其中,新增境內上市公司18家,北京地區A股上市公司達234家,居全國第二;新增境外上市公司24家,北京地區境外上市公司達206家,居全國第一。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突破1000家,成為繼上交所、深交所後,我國最具活力的資本市場。北京股權交易中心設立運作,為204家中小企業登記託管股份243.81億股,實現了良好開局。VC/PE及天使投資日趨活躍,截至2014年底,我市股權投資管理機構達到957家,管理資本約1.26萬億元人民幣,募資、投資及IPO退出等多項指標均位居全國首位,全國股權投資中心地位進一步鞏固。

  三是北京保險市場建設有所突破。發佈《關於加快推動北京保險産業園創新發展的意見》,在石景山區打造以保險産業為龍頭的國家級金融創新示範區,引進中國保險資訊技術管理有限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保險産業園建設已經“成牌”。北京保險市場總規模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

  四是要素市場體系不斷做大做強。碳排放權、金融資産、智慧財産權、大宗商品等要素市場重點領域“多點開花”,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發展勢頭穩中有進。2014年批准設立了鐵礦石、郵票和文化産權交易中心。截至12月底,全市40家交易場所共完成交易額約2.18萬億元,同比增長61.5%。

  五是首都金融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成功舉辦2014金融街論壇暨第十屆北京國際金融博覽會、全球PE論壇等一系列大型活動,獲得積極廣泛的國內外反響。嚴密組織京港金融服務合作論壇和京臺金融合作論壇,兩岸金融交流合作得到深化。出臺《首都金融人才隊伍建設意見》,金融人才服務覆蓋面和實效性得到拓展提升。

  社會直接融資佔比56%

  問:2014年首都金融在銳意改革創新、服務首都經濟發展的能力建設上取得了什麼成效?

  答:一是支援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順利融資。2014年全市金融機構支援軌道交通、水電氣熱、城鄉一體化、中小河道治理、首都第二機場等基礎設施與重大項目累計貸款2438.9億元,新增貸款679億元,並首次以股權方式引入120億元保險資金參與軌道交通建設。全年社會融資總額近1.3萬億元,直接融資佔比56%。

  二是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提升豐富。協調設立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心支行,中關村境外並購外匯管理試點、外匯集中收付等新增改革試點任務得以落實。截至12月末,19家銀行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設立近50個信貸專營機構及特色支行,全市高新技術企業貸款餘額2669.5億元,同比增長60.9%。

  三是文化金融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文化産權交易中心、文化股權投資基金等文化金融機構在京設立,全國首個國家文化産業創新實驗區在京落戶。出臺《關於金融促進首都體育産業發展的意見》,提出20項改革措施。截至12月末,北京轄區金融機構文化産業貸款累計發放823.4億元,同比增長12.2%。

  四是小微金融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金融支援小微企業發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搭建了“1+16+100”融資服務體系(以市級小微企業投融資服務平臺為核心、16個區縣投融資服務平臺為支撐、帶動100家金融服務機構),首都特色普惠金融體系不斷完善。截至12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4373.2億元,同比增長18.1%,高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積極構建多層次融資擔保服務體系的“北京模式”,截至12月末,全市融資性擔保機構融擔責任餘額1901.67億元,居全國首位,覆蓋小微企業4.5萬戶。

  五是民生金融和綠色金融建設不斷創新。制定《北京市棚戶區改造項目專項貸款資金管理辦法》,成立首都建設引導基金,搭建棚改統貸平臺,形成“預授信+核準”的“北京模式”。截至12月末,全市42余項棚戶區改造和環境整治項目授信規模達801億元,放款近330億元。便民金融服務成效進一步顯著,累計拓展小微商戶22798戶,累計交易筆數192萬筆、交易金額達40億元。農村金融環境進一步完善,“村村通”工程惠及全市752個行政村。銀行業金融機構産品不斷創新,推出合同能源管理貸款、節能融易貸等綠色信貸産品,截至12月末,北京市綠色信貸規模達5600億元。

  六是“十農”金融服務體系繼續深化。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若干舉措》,研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融資服務模式。截至12月末,我市批准設立了10家村鎮銀行、89家小額貸款公司、1家“三農”信貸專營機構。全市涉農貸款餘額2595.25億元。政策性農業保險參保農戶達12.5萬戶,保險金額101.1億元,在全國首先推出生豬價格指數保險。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