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澳開發出世界首個多態記憶體

  • 發佈時間:2015-05-14 01:30:4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技日報北京5月13日電 (記者王小龍)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科學家日前通過模擬人腦處理資訊的過程,開發出一種能長期保存資訊的記憶體。該設備被認為是世界第一個電子多態記憶體,能模擬人腦在處理資訊的同時對多種資訊進行存儲的能力,為體外複製大腦和電子倣生大腦的出現鋪平了道路。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先進功能材料》雜誌上。

  領導這項研究的沙拉斯·斯利拉姆博士是該校微奈米研究中心(MNRF)功能材料與微系統研究小組的負責人之一。他表示,模擬大腦長期記憶是一項重要突破。新研究解決了發展模擬人腦所面臨的一個關鍵難題,讓電子倣生大腦離現實更近了一步。此外,這項研究還有助於為阿爾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病等常見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提供幫助。

  斯利拉姆説:“人類大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模擬電腦……它的演化基於以往的經驗。到現在為止,這個功能一直未能通過數字技術得到充分再現。此次研究是我們在創建電子倣生腦過程中最貼近真實大腦的一次嘗試。它能模擬人腦學習、存儲以及檢索、提取資訊。這種高密度、超高速模擬記憶記憶體將成為生物神經網路乃至人工大腦的基礎部件。”

  論文第一作者、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侯賽因·尼裏博士説,這項新發現的重要價值在於,它讓多態細胞存儲和處理資訊成為了現實,而這與大腦處理和存儲資訊的方式非常相似。他用了一個形象的對比來説明新技術的優勢,“以前電腦的記憶就像用只能拍攝黑白圖像的攝像頭所獲取的圖像一樣,只有黑與白,而新技術則帶來了具有明暗對比、光線強弱、物體質感的彩色世界。”對電腦資訊存儲而言,這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尼裏説:“與那些傳統的、只能存儲0和1的數字記憶體相比,這些新設備能‘記住’更多的資訊,此外還能保留並檢索出此前存儲過的資訊,這讓人十分興奮。”

  這項成果建立在該研究中心去年年底的一項研究上。他們用比人類頭髮還要細1000倍的非晶鈣鈦礦氧化物,開發出一種奈米級超快憶阻器。該裝置能夠在斷電後“記住”之前保存過的資訊。

  尼裏博士説,這項研究應用範圍將十分廣泛,其中就包括複製出一個體外大腦的可能。除了為人造大腦提供幫助外,這種複製大腦還有望為大腦及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提供幫助,減少相關治療和實驗所面臨的倫理問題。

  總編輯圈點

  讓電腦像人一樣思考,是人工智慧技術的追求目標。近幾年包括人際腦電波通訊、類神經元晶片甚至量子計算等領域的突破,都在向這個目標努力。利用新型晶片模擬人腦,也是熱門技術,但絕大多數研究都處於技術積累階段,要真正複製出一個體外大腦,實現量變到質變的突破,目前看仍遙不可及。本研究中電子多態記憶體又提供了一個模擬人腦的新途徑,雖然一旦成功,就是革命性成果,絕不是治療疾病那麼簡單。但是否管用,還需時間檢驗。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