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發呆真的能“放空”大腦嗎?

  • 發佈時間:2014-12-05 13:30:3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1月18日,首屆全國發呆大賽首站在成都寬窄巷子舉行。參賽者達200人,他們坐在地上,不動不笑,保持放空,期間聽到手機鈴聲響起也不能接。23日,發呆大賽“轉戰”重慶。據悉,全國發呆大賽共包括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南京、哈爾濱等27個城市賽區。

  據主辦方稱,大賽旨在提醒大家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也應該讓大腦保持放空,適度休息。這種初衷無疑是好的,但如果你以為發呆的時候大腦在休息,那可就錯了。

  發呆時大腦耗氧反而更多

  你也許認為發呆的時候大腦是空白的,其實並非如此。實際上,發呆是一種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發呆時,你的大腦沒有專注在目前的任務上,而是進入了“神遊”的狀態,在他人眼中看來,你就是“呆呆地坐在那裏不動,什麼都沒有做”。雖然身體沒有動,但你的大腦可是一刻也沒有休息。

  科學實驗早已證明,閉目養神時,大腦消耗的氧氣反而更多。

  物理學家勞倫斯·索科洛夫1953年曾做了一項實驗:他讓志願者平躺在床上解算術題,與此同時,他記錄下志願者的腦電波和大腦中的含氧量。他試圖證明人們在絞盡腦汁時大腦會消耗更多氧氣,但結果卻出乎意料:志願者在做計算時大腦消耗的氧氣還不及閉目養神時消耗的多。

   發呆“神遊”後並不開心

  發呆的現象其實很普遍,有研究證明,成年人每天大概有47%的時間都沒有專注于眼下的工作。但讓人吃驚的是,大腦在神遊之後,人們聲稱自己更不開心。

  科學家們目前也還不清楚確切的原因,他們推測,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在發呆時,大腦通常會不自覺地想一些不開心的事:擔心的事、焦慮的事、後悔的事。而且,即使大腦在神遊時所想的是中性的或開心的事,在神遊結束之後你還是會不開心。這也許是因為神遊耽誤了你完成當下任務的時間,也許是因為那些開心的事讓你發現現在的境況不如當時好。

  發呆是大腦“天生”的功能

  據科學家研究,我們的大腦有一種狀態叫默認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它專門在大腦休息時開啟,在大腦執行任務時關閉。大腦中有很多網路在同步活動,默認模式網路是大腦的總指揮,它在確保大腦中相互競爭的子系統同步活動的同時,保證它們不互相干擾。因此,當你在發呆或神遊時,其實就是默認模式網路啟動了。這是人腦與生俱來的功能,是不可能人為避免的。

  那麼,我們發呆的時候,大腦究竟在幹些什麼?

  美國華盛頓聖路易斯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馬庫斯·雷切利(Marcus Raichle)和他的同事研究發現,大腦放空時的功能和記憶密切相關,大腦中負責記憶的海馬可能正在為我們提供日常的種種記憶片段,並讓我們産生看似無意義的“白日夢”,再由默認模式網路對這些記憶片段進行在整合,以便為未來的行為提供參考。

  最近,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瑪利亞·曼森(Malia Mason)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證實了這一點:當人們做“白日夢”時,默認模式網路也活躍了起來。也就是説,發呆也可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腦貌似休息,實則“隨時待命”

  發呆時,我們的大腦很忙。不過,默認模式網路似乎還不僅僅負責“白日夢”的産生。美國斯坦福大學的馬克爾·格雷瑟斯( Michael Grecius )發現,當人們的大腦處於休息狀態時,不同的神經元不再隨機無規律的波動,而是呈現出一種有規律的“共振”——不同的大腦區域開始形成統一活動的單元。不僅如此,在其他幾項研究中,麻醉、鎮靜劑和睡眠狀態也發現了同樣的神經發放模式。由於睡眠也具有類似的模式,雷切利認為默認模式網路參與著記憶的篩選工作:哪些是有意義的,哪些具有威脅性……由於這些工作與人密切相關,所以默認模式網路隨時待命,抓緊一切事件積少成多地處理大量的短時記憶資訊。

  這一過程可能伴隨著大量的神經連結建立,以及接踵而來的能量消耗,這或許就是為什麼休息的人腦反而耗氧更多。

  如果你認為,真正能讓大腦休息的方式似乎只剩下睡覺了,那又錯了。其實,即使是在睡覺,大腦也只是局部、特定的部位在休息而已。大腦就像心臟一樣,只要人活著,就永遠沒有能完全停下來休息的機會。

   冥想能幫你“入定”

  人腦真是太複雜太矛盾,雖然發呆會讓你不開心,但如果運用得當的話,這其實是一項能幫助你加強集中注意力能力的活動。這種“得當的方法”就是冥想。

  冥想一般都讓你專注在一件事上,通常是自己的呼吸。但你一定會發現,過不了多久,你就會開始想“今天晚上吃什麼”或者“這樣坐著真無聊”之類的,然後又會突然想起來自己應該專注在呼吸上,然後強迫自己專注在呼吸上。冥想似乎就是這樣一個週而复始的過程,但練習者説,隨著不斷練習,他們覺得思維沒那麼“粘”了,它們不會像以前那樣緊緊地把控住你。換句話説,也許你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了。

  稿件來源:蝌蚪五線譜

  ■延伸閱讀

  冥想改變細胞?

  來自《環球科學》的一篇文章稱,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儘管不再接受治療,一些會定期練習包括正念禪修和瑜伽在內的壓力舒緩術的乳癌存活者們,他們體內的細胞會發生改變。作為來自加拿大阿爾伯塔Tom Baker 癌症中心的主要撰稿人,琳達·卡爾森(Linda Carlson) 已將這一發現發表在了《癌症》期刊上。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的平均年齡是55歲,且有兩個共同特點:他們都在至少兩年前與乳腺炎癌鬥爭中取得了勝利,而現在依然受到較大的情緒上的困擾。全部的88位受試者被研究人員隨機分為三組,並在長達12周的研究開始之前對他們進行血樣採集。

  第一組受試者每週有一個90分鐘長的見面會,他們會被引導進入“入定”的狀態,並且進行他們每天會在家練習45分鐘的Hatha 瑜伽的指導;第二組受試者會在每週的90分鐘內討論他們的感受,無論是樂觀積極還是悲傷消極的;參照組的受試者從頭到尾只參加了一個長達6小時的關於舒緩壓力術的研討會。在研究結束的時候,受試者們的血樣結果與之前的相比,發現了一些有趣的差異。

  “我們都知道類似正念禪修之類的社會心理介入會幫助你感覺好一點,但是現在,我們首次發現有證據顯示它還能夠影響你生理上的關鍵方面,” 卡爾森説道。

  端粒是存在於染色體末端的一段有保護作用的蛋白質,他們能夠在複製之後縮短,並且決定細胞的壽命。當端粒消耗殆盡後,染色體就會開始降解,從而危害細胞的健康。在研究結束之後,兩組練習壓力舒緩術並參與每週例會的受試者們,他們的端粒長度從研究開始之後就維持不變,而對照試驗組中沒有學習壓力舒緩術的受試者們的端粒長度有所縮短。“在短短三個月的研究中,不同組的端粒長度居然發生了差別,這一結果令人十分感到驚喜的,深入研究才能更好的確定這些潛在的健康方面的益處,但這確實是一則令人歡欣鼓舞的新聞。”卡爾森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