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退耕還林生態效益監測再出國家報告

  • 發佈時間:2015-05-13 10:31:37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綠色時報5月13日報道(記者 尚文博) 《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國家報告(2014)》近日出版。2014年是我國第二次系統開展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評估,與2013年第一次《報告》相比,在監測評估方法、指標體系選擇等方面都進一步完善。

  《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國家報告(2014)》顯示,截至2014年底,長江、黃河中上游流經的13個省份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物品質評估結果為:年涵養水源307.31億立方米、年固土4.47億噸、年保肥1524.33萬噸、年固定二氧化碳3448.54萬噸、年釋放氧氣8175.71萬噸、年林木積累營養物質79.42萬噸、年提供空氣負離子6620.86×10"22個、年吸收污染物248.33萬噸、年滯塵3.22億噸。

  按照2014年現價評估,13個省級區域退耕還林工程年生態效益價值量為10071.50億元。其中,年涵養水源總價值量3680.28億元,年保育土壤總價值量941.76億元,年固碳釋氧總價值量1560.21億元,年林木積累營養物質總價值量143.36億元,年凈化大氣環境總價值量1919.77億元,年生物多樣性保護總價值量1444.87億元,森林防護381.25億元。

  《報告》由國家林業局退耕還林(草)中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等單位共同參與完成。在評估範圍上,選擇了長江、黃河流域中上游的13個省級行政區(內蒙古、寧夏、甘肅、山西、陜西、河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湖北、湖南、江西)的163個市(盟、州、區);在數據採集上,利用了全國退耕還林工程生態連清數據集,包括工程區內45個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專項檢測站、69個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網路所屬的森林生態站、400多個以林業生態工程為觀測目標的輔助觀測點以及7000多塊固定樣地的大數據;在測算方法上,採用分佈式測算方法,在省級行政區尺度、流域地理尺度,分別劃分為1467個和1134個相對均質化的測算單元進行評估測算;在評估指標上,包括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釋氧、林木積累營養物質、凈化大氣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森林防護7項功能14類指標,並將退耕還林工程營造林吸滯TSP和PM2.5功能從凈化大氣環境中的滯塵功能中分離出來,進行單獨評估。

  《報告》所涉及的價格參數均以《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國家報告(2013)》中2013年的價格為基準,再根據貼現率轉換為2014年的現價。《報告》對《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國家報告(2013)》中涉及省份的數據進行了細化和精度修正,評估將竹林合併到了生態林,不涉及退耕還草。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