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喀秋莎”到底是誰

  • 發佈時間:2015-05-13 08:32:32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會唱《喀秋莎》的中國人起碼是“70後”,而且肯定是受其“50後”父母的影響,更年輕的中國人不知道這首歌很正常。當今天這首歌為了滿足現實需要再度響起時,其實對大部分中國人而言,圍繞它的歷史依然似是而非。

  《喀秋莎》産生的背景

  喀秋莎(Katyusha)是俄羅斯一個常見的女性愛稱。Katyusha是俄語女名Katenina或(E)katerina的昵稱。其源頭Catherine/Katherine是基督教世界裏極為普遍的女名,意為“純潔”,英語、德語都用,而昵稱Katja(卡佳)更是德語、荷蘭語、斯堪的納維亞和斯拉伕語國家共用的。

  關於歌曲《喀秋莎》的産生背景,一致認為是根據蘇聯詩人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寫于1938年的一首詩譜曲而成的。這一年七八月,蘇日之間爆發了張鼓峰事件(蘇軍稱“哈桑湖戰役”)。

  當前中國流傳的説法中還有一個分歧,一説此歌誕生後迅速唱遍蘇聯,掀起愛國主義熱潮;一説此歌當時並未流行,直到兩年後蘇德戰爭爆發。其實,不要説為“哈桑湖戰役”抒懷的一首歌,就是這次戰役本身的指揮者——布柳赫爾元帥——在戰役結束一個星期後即被免去遠東方面軍司令員的職務,後來被含冤槍決,罪名居然是從1921年起就充當“日本間諜”。

  這位元帥曾化名“加倫將軍”擔任孫中山的軍事總顧問,為北伐甚至南昌起義立下大功,1929年又在“中東路事件”中打敗了張學良的東北軍,1935年成為蘇聯首批五大元帥之一。而張鼓峰事件的起因之一,也是預感要在“肅反”中被清洗的遠東地區內務人民委員部部長留希柯夫上將於1938年6月叛逃偽滿洲國。

  可見,雖然這首歌未受大清洗牽連,1938年就已在莫斯科演唱,但在氣氛極端恐怖的那兩年,蘇聯國內的主題顯然不是愛國熱潮。

  觸及人性的戰爭歌曲

  聽過《喀秋莎》的人也許從未想過,描寫一個姑娘思念遠方軍中愛人的歌曲為何要用2/4拍這樣典型的進行曲式?這當然不是為了“節奏明快、簡潔”,而是在史達林時代為了滿足軍事需要。也是出於這種需要,出身貧農、只上了兩年中學、18歲入黨、深受高爾基讚賞的伊薩科夫斯基對在冰冷戰壕裏生死難料的戰士描述了淺顯直白的希望(或者説條件)——“勇敢戰鬥保衛祖國,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他在1942年的作品《在靠近前線的森林裏》中也有類似句子:“人人懷念家鄉親人,都知道唯有去戰鬥,才能重返家鄉……一旦祖國需要我們,人人堅強如鋼……”當他寫出充滿兒女情長的作品《紅莓花兒開》時,已是戰後的1949年。

  其實,有托爾斯泰和普希金的民族怎會忽略文學觸及人性的一面。當然,在兒女情長中,保家衛國仍是提升作品境界的關鍵。但戰爭殘酷和觸及人性的內容始終躲躲藏藏,有如罪人。

  同樣在戰爭中,歐美文化對人性的觸及很早就顯出區別。比如德國漢堡的教師漢斯·萊普于一戰中的1915年在俄國前線寫下的詩歌《年輕哨兵的歌》,與《喀秋莎》一樣于1938年被譜曲並改名《莉莉·瑪蓮》。不過,這首講述一名戰士在軍營外的路燈下與心上人依依不捨的歌一直默默無聞,直到佔領貝爾格萊德的德軍開設廣播電臺,並於1941年8月18日晚首次向巴爾幹和北非的德軍播出剛在老唱片上找到的《莉莉·瑪蓮》,一時風靡前線交戰雙方,連柏林的電臺也不例外。(根據騰訊《大家》文/吳戈)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