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種養” 農業實現智慧化
- 發佈時間:2015-05-12 08:32:49 來源:南昌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站在‘網際網路+’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一語道盡網際網路元素對産業發展的強大助推力。如今,“網際網路+”的春風已經拂過南昌的一産、二産、三産,並給我市傳統産業“強起來”帶來新動力和新機遇。今天起,本報推出“‘網際網路+’助推南昌産業發展”系列報道,敬請關注。□記者 吳思勇
5月11日,46歲的曾菊根在總佔地面積達5000平方米的鳳凰溝現代農業展示館裏查看田間農作物生長情況。1個人如何管理這個5000平方米的農業大棚?曾菊根自有一套:傳統農作物種植需要進行的澆水、施肥等體力勞動,全部交給展示館裏的農業物聯網及遠端操作人員,他只需清理田間枯黃的農作物莖葉、疏通堵塞的滴管。
網際網路技術在農業生産上的應用,正把農業從勞動密集型産業中分離出來、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作為農業現代化的前沿重地,農業資訊化是農業邁入更高發展階段的重要推手。從2004年到2015年的連續12個“中央1號文件”可以看出,國家對農業資訊化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物聯網、精準農業、農産品安全追溯等資訊技術在農業生産領域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我國農業已經進入了以網際網路和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特徵的3.0時代。如今,微電子和軟體在農業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農資流通、育種育苗、植物栽種管理、土壤及環境管理、農業技術服務等多個方面實現了程式化和網際網路的參與。省農業廳副廳長程關懷錶示,要高起點、高標準建設一流的農業資訊化建設範本,讓“網際網路+農業”為現代農業發展增添動力。
記者從省農業廳了解到,目前我省正在大力推進以“123+N”為主要內容的全省智慧農業總平臺建設,即重點建設1個雲終端(江西農業數據雲)、2個中心(農業應急指揮中心、12316綜合資訊服務中心)、3個平臺(農業綜合支撐平臺、農産品追溯監管平臺、農産品電子商務平臺)、N個系統(涉及種植業、養殖業及農業綜合執法、農業技術服務等)。鳳凰溝現代農業展示館,就是為輻射全省農業園區、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種養大戶而先行啟動的全省5個“網際網路+農業”重點農業示範園區之一。
在鳳凰溝現代農業展示館入口處,曾菊根向記者演示如何通過12個監控探頭,實現對大棚內所種植農作物的360度無死角監控。在大棚內,他一一向記者介紹立在地面的二氧化碳監測儀、空氣溫濕度監測儀、光照強度監測儀和敷設在土壤中的土壤水分監測儀採集數據的原理、過程。借助網際網路,農業技術人員不僅能對大棚內的農作物實現遠端即時觀測,還能在分析各個監測器上傳的數據後,通過網際網路返回處理指令,對大棚內的溫濕度、光照強度和土壤墑情進行調整,以創造最佳的農作物生長條件。
南昌縣農業局副局長周拾楨認為,當前現代農業發展面臨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農業“兼業化”背景下誰來種田的問題,二是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壓力下怎樣種田的問題。“鳳凰溝現代農業展示館裏,5000平方米的大棚只需要一個人,第一個問題解決了。”周拾楨説,“根據不同農作物的生長習性設定相應的溫濕度和土壤墑情指標,實現對農作物生長所需水、肥的精準控制,可以最大程度減少資源浪費、最大程度保護生態環境、最大程度提高農業效益。”
鳳凰溝現代農業展示館正在探索現代農業借力網際網路資訊技術實現發展的新模式,而去年9月南昌縣“農技寶”已經通過移動互聯網終端,將農業種養科技的雲服務送到了田間地頭。
南昌縣農業局科教資訊科副科長姚廣告訴記者,“農技寶”將該縣由186個農技專家組成的“專家諮詢圈”和由164個種養大戶、科技示範戶組成的“農戶圈”連成一體,農民在生産過程中遇到問題,只需通過“農技寶”客戶端將現場照片或視頻發到“農戶圈”,就能立即獲得農技員或專家的“診斷”回復。
“以前田間出現蟲害,我們都要取了標本,坐車到鄉里、縣裏的農技服務站去問專家,從發現病情到確診用藥,最少要兩天時間,很耽誤事。這個‘農技寶’,真好用!”南昌玉明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魏水林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