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走出國門的“炊事兵”

  • 發佈時間:2015-05-12 02:33:0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李燕燕 胡紅升

  援利抗埃大後廚

  這是中國首批赴賴比瑞亞抗擊埃博拉醫療隊的後廚。

  當地時間晚上8點過後,忙碌了一天的醫療隊員們已經吃過晚飯,炊事班卻還沒下班。“明天可以做個水煮肉片,炒馬鈴薯的時候放點醋吧。”52歲的醫療隊後勤保障組司務長鄧道陸,正與炊事班的戰士們討論菜品還可以做出什麼新花樣。由於當地食材有限,炊事班只能換著花樣做。醫療隊員大部分都是重慶人,喜歡吃辣,炊事班就從重慶帶了100斤幹辣椒來。

  “那時候,全隊一天就得消耗100斤米、50斤麵粉,每人一天半斤肉、一斤半蔬菜、兩瓶礦泉水。這些,全部得從國內採購。”鄧道陸對我們説道。醫療隊在賴比瑞亞的後勤補給問題很關鍵,“柴米油鹽”直接關係到醫療隊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他半點都不敢馬虎。

  戰友們都親切地稱呼鄧道陸為“老鄧”。

  老鄧是第三軍醫大學的一名職工,從1980年11月當兵,後來轉志願兵,1988年12月轉業為軍隊職工,始終都在第三軍醫大學。30多年堅守在部隊飲食保障的崗位上,老鄧參加飲食練兵比武和美食節活動,多次獲得菜品品質和花樣品種第一名。

  抗震救災衝在前

  “不管穿沒穿軍裝,我都始終按一個‘兵’的標準要求自己,因為我從來沒有離開過這支隊伍。”鄧道陸驕傲地挺起胸膛。

  連續12年,老鄧承擔學校軍事醫學衛勤綜合演練伴隨保障任務。特別是在汶川和玉樹抗震救災任務中,他兩次帶飲食保障組跟隨學校抗震救災醫療隊深入震中重災區,實施全程和伴隨飲食保障,贏得了震區群眾和醫療隊員的高度讚揚。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後,鄧道陸主動請纓,並在短短3個小時內完成飲食保障準備,隨同學校抗震救災醫療隊第一時間奔赴災區,輾轉于映秀、汶川、理縣等重災區,為醫療隊和災區群眾實施伴隨飲食保障任務。在交通中斷的情況下,他們保障組6個人從都江堰出發,每人扛著40多斤重的食品物資,沿著河邊前行。沿途余震頻發、碎石亂飛,從中午1點到下午5點,終於到達映秀。見到老鄧背著大鍋來了,醫療隊領導上去就問:“老鄧,今晚能有熱飯供應嗎?”“沒問題!”老鄧回答得很堅決。來不及歇口氣,老鄧就帶著戰友在廢墟中找來磚頭、石塊壘灶,做了兩大鍋熱飯。當饑腸轆轆的醫療隊員和災區群眾端上熱氣騰騰的飯菜和開水時,大家都説這比世上任何美味佳肴都珍貴。在災區的45天裏,鄧道陸率領的保障小組,沒有讓一位醫護人員、一個危重病人受到饑餓的威脅。

  在玉樹抗震救災中,身處平均海拔4200米的高原,鄧道陸出現嚴重的高原反應,喘不過氣,喝不進水,吃不下東西,可他硬是每天堅持工作十五六個小時,想方設法籌措食品,有效保障了56名工作人員和災區群眾的日常生活需要。

  軍人品質鑄硬漢

  在赴利抗埃期間,老鄧克服高溫、傳染風險等困難,帶領行政後勤保障組手提肩扛,在不到兩天時間內,安裝調試搬運完成近10噸、上千台件後勤物資及裝具。

  “我記得最重的是那兩台灶,一台好幾百斤。沒有任何搬運工具,全靠我和小夥子們用手、用肩膀從幾百米遠的地方抬到食堂。在國內,11月秋高氣爽,但在賴比瑞亞卻正好是雨季,天氣特別悶熱,每天干活衣服全是濕的。很快,我們把食堂所有的廚具,物資安裝調試到位,食堂就開始供應飯菜。”老鄧回憶道。

  頂著30多攝氏度的高溫,炊事班在簡易板房裏整日跟火打交道,每做一頓飯汗水就像淋浴一樣,不到兩天全身就長滿痱子。但他們一聲不吭,每天照樣超負荷運轉。

  在食品物資極其短缺的情況下,鄧道陸這個“老兵硬漢”,帶領著一群“90後”的後勤戰士,保證了164名醫療隊員的健康飲食,還主動承擔了為埃博拉病患送飯送水任務。在他的帶領下,13個年輕小夥子,成了白天做飯、出車,晚上站崗,甚至為隊員理髮的“後勤多面手”。

  2015年4月28日,鄧道陸被黨中央、國務院表彰為“全國先進工作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