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簡單合影未必能證明作品的真實

  • 發佈時間:2015-05-11 04:32:01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善言齋專欄

  到大收藏家何文發的沁芳園做客,發現他書房抽屜裏存放著一大摞的舊照片。這些都是他20年來與數十位嶺南名家在不同時期的合影。留心觀察一下,還會發現這些海量的照片有一個共同規律:上相的藝術家手裏都拿著一幅書畫作品。

  為了防止實物照片因為意外事故滅失,發哥特意交代自己的助手,一定要逐一把它們掃描成電子版,存進電腦和光碟。為什麼要費如此多的心思去記錄與藝術家的每次“相遇”?當然不只是出於紀念的目的。發哥偷偷告訴筆者,這其實是在為他的收藏“立此存照”。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剛剛踏入收藏界的頭幾年,經一些書畫仲介或者朋友之手流通到他手裏的假字畫實在是太多了。每一幅都是用“真金白銀”換回來的。正是因為有了這麼多血的教訓,他才痛下決心,從一個熱衷古字畫的業餘玩家,徹底轉型成重點關注當代嶺南書畫的專業藏家。假貨能夠氾濫市場,固然是因為有需求,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市場資訊的不對稱。而市場資訊的不對稱,又根源於行業存在的中間灰色地帶太多。站在一個藏家的角度來説,要減少自己的交易風險,唯有想盡一切辦法去減少身邊這些灰色地帶的阻隔,拉近與藝術家的距離。

  大多數的買家,就算收藏了某位藝術家的作品,但未必與這位藝術家見過面。這一方面由於很多藝術家都深居簡出,不太願意與市場有太多直接的接觸,另一方面則因為藝術品經營者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故意在藝術家和收藏者中間設置鴻溝。所以,在轉型收藏當代畫家的作品之初,發哥當過幾年的“傻子”——每次與仲介完成一宗交易,都會極力要求對方把藝術家請出來吃個飯、見個面。表面來看,自己是增加了一筆額外的負擔,實際上,卻通過這一次次的會面,把自己直接介紹給了那些藝術家,同時在會面中,他還可以拿上自己買到的作品,與作者留一張闔影。將來這位藝術家的作品在市場上的行情漲了,如果他要轉手,就可以把當初的合影亮出來,告訴下一個買家,“這張作品是真的”。

  由此可見,與藝術家及其作品的合影,實際是一份收藏憑證。過去的書畫行業發展不成熟,許多藝術家的作品雖然已經轉化成商品在市場上流通,然而,不管是在這個行業討飯吃的人,還是想通過這個行業發展一下個人愛好的人,心裏都很清楚,絕大多數的藝術家賣畫,是不會有任何的售後服務的。不像今天,有那麼多對市場有影響力的第三方機構願意出來推動藝術家搞藝術品鑒證備案,為“不懂水性”的買家留一顆定心丸。

  在這個公認水很深的行業,不僅贗品在危害收藏者的交易安全,在特殊的環境下,真品也是有危險的——極少數藝術家,或者是年事已高、記憶力衰退,抑或是出於其他目的,有時候也會把自己創作的作品認定為“贗品”。這樣的故事在一般人聽來難免有點匪夷所思,然而,筆者卻已經不止一次聽到身邊一些有影響力的收藏家有類似的吐槽。

  實際上,當今的書畫市場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鑽研過證據學的人就清楚,單純用一張闔影去證明一幅畫的真假,其實也是不可靠的。因為對買家來説,他還必須去搞清楚,正在交易的這幅畫與照片裏邊的那一幅是不是同一件?一般情況下,與藝術家在照片裏合影的那位賣家,是不會去作假的,但也有很多“不一般的情況下”,賣家是一個戴著雙重面具的人。近期,筆者聽到最多的就是,有些人買了潘鶴的雕塑作品,轉身就送往工廠進行批量複製,然後再拿到市場上去冒充原作來出售。當然,模倣一幅書畫的功夫要比複製一件雕塑複雜,但只要有暴利的出現,再複雜的活兒也會有人去攻關。

  此外,就算合影裏的作品與正在交易的這幅作品是同一幅,也並不一定就代表它是真的。前幾天發哥在前往漁歌晚唱藝術空間參加陳永鏘作品的第三輪鑒證時,就告訴筆者,鑒證現場是不允許收藏者進入的,因為以前發生過這樣的事:藝術家在一般的社交場合為一些藏家鑒定,雖然最後認定拿來的作品是假的,但是,這些藏家背後卻拿著現場的留影告訴別人,這幅畫是真的。一張照片,既不會説假話,同時也不會説真話。假使合影的人亂編,假畫也就成了真畫。

  馮善書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