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一個時代的“山藥蛋派”文學
- 發佈時間:2015-05-08 06:34:40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馬鈴薯學名馬鈴薯,在世界上産量最多的中國,馬鈴薯有很多名字,洋芋、山藥蛋、荷蘭薯等,甚至還以它命名了一個享譽新中國文壇的重要文學流派——“山藥蛋派”。
追根溯源,“山藥蛋派”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中期。1942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延安舉行的文藝座談會上講話,明確提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強調文藝工作者必須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鬥爭中去,為革命事業作出積極貢獻。1943年,趙樹理髮表了《小二黑結婚》,可謂毛澤東文藝思想在山西抗日根據地貫徹的成果,開啟了山西本土創作在文學民族化和大眾化方面的大跨步。
趙樹理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深通農村之事,懂得農民之情。其實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就接受了魯迅倡導的大眾化理論,立志做“地攤文學家”併為之努力實踐,可惜作品大多石沉大海。而他的《小二黑結婚》一問世,就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熱捧,引起社會性的震動。僅太行邊區便連續印到4萬冊,小二黑、小芹、三仙姑、二諸葛成了婦孺皆知的人物。這個有著歷史原型的悲劇故事,被趙樹理改編成青年男女抗爭封建惡霸勢力、爭取婚姻自由的喜劇,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也迎合了時代對文學大眾化的熱切召喚,為新文學樹起了“走向民族形式的一個里程碑”。此後,趙樹理相繼創作了《三里灣》《鍛鍊鍛鍊》《套不住的手》《實干家潘永福》等一批洋溢著濃郁山西鄉土氣息的作品,並被譽為寫農民的“鐵筆聖手”。
無獨有偶,當時馬烽、西戎、胡正、孫謙、李束為等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走上革命道路的“文藝界五戰友”,他們在文學創作上與趙樹理不謀而合,創造了不少以山西農村為題材、適合群眾口味的作品。如馬烽的《我的第一個上級》、西戎的《賴大嫂》《宋老大進城》、胡正的《汾水長流》、孫謙的《南山的燈》等。這批作家的作品多取材于農村,充滿山西鄉音土調,所以被文藝界視為為“火花派”或“山西派”。
剛開始,有人覺得他們的作品“土裏土氣,難登大雅之堂”,還以山西盛産的“山藥蛋”為其命名,戲稱為“山藥蛋派”。但恰恰是這種勤儉節約、樸實無華的“馬鈴薯精神”和濃郁鮮明的地方特色,讓這批山西作家有了一個為自我正名的契機。正如高捷在《山藥蛋派作品選·序》中所言:“把山西作家群稱為‘山藥蛋派’,不管出自愛昵的諧謔或微含輕蔑的調侃都無關緊要,它的確較為確當、形象、風趣地概括出這個流派的特色。”他們也憑藉其整齊的陣容和鮮明的風格,成為那個特殊時代裏深刻的文學印記,其作品似乎如山藥蛋般憨實可愛又有嚼味兒。 宗荷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