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窮山荒山”變為“金山銀山”

  • 發佈時間:2015-05-06 08:30:38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地處京津上風上水的河北承德,是京津重要水源地。15年來,一直秉持“把風沙擋在當地、把凈水送給京津”的政治信念,堅持“以生態為核心、以民生為根本”的發展理念,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森林覆蓋率以每年1.4個百分點的速度遞增。目前,該市有林面積達336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6.7%,昔日的“窮山荒山”,如今變成了“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何以實現如此巨變?承德市委書記鄭雪碧直言不諱地説:“承德生態環境好壞不僅關係到自身發展,更會直接影響到京津地區人民的生産、生活和生存。為此,承德必須像愛護生命一樣保護好生態環境,堅決守住生態底線、綠色紅線;自覺與‘兩高一低’的落後産業決裂,自覺與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發展的增長方式決裂。這既是承德的底線思維,也是第一思維,更是第一使命。”

  提振“精氣神”:擔起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

  京津冀屬於資源型缺水地區,水問題已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承德地處灤河、潮河、遼河、大淩河“四河之源”,潘家口、密雲兩個水庫上游,內蒙古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前沿。據史料記載,由於戰事連年、亂砍濫伐,承德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新中國成立初期森林覆蓋率僅有5.8%。

  儘管承德人民做了不懈的艱苦努力,到1978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3%,但仍難以阻擋兩大沙地迅速南侵,致使壩上地區大面積沙化,成了京津沙塵暴的主要沙源,特別是2000年春季,京津地區相繼發生12次揚沙和沙塵暴天氣。

  面對嚴峻的生態形勢,承德人民擔起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下定“把風沙擋在承德、把凈水送給京津”的決心,依託“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林業重點工程,以庫區周圍、風沙前沿、河流源頭等生態脆弱區和環城鎮周圍生態敏感區為重點,構建起壩上防風固沙林、北部水源涵養林、中部水保經濟林和南部經濟林等四大林區為主的“生態屏障”,先後實施了生態防護林建設等10個方面256個工程項目,結束了“沙進人退”的歷史。

  承德的好山好水來之不易。坐落在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的全國最大人工林場——塞罕壩機械林場,是塞罕壩人在流沙和荒漠中,創造的一個變荒原為林海、讓沙漠成綠洲的綠色奇跡。目前,有林地面積112萬畝,森林覆蓋率超過80%,已成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異獸的天堂”。據中國林科院監測,塞罕壩機械林場每立方釐米負氧離子20000—30000個,是城市上空含量的10到15倍,被譽為“擋沙墻”“制氧機”。

  塞罕壩的綠色崛起並非特例,是承德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一個縮影。據鄭雪碧介紹,目前,全市已建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省級自然保護區9個,有林面積達336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6.7%,壩上沙化面積減少到713萬畝,比上世紀80年代減少36.8%,涵養水源能力比新中國成立初期提高20倍,已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成為華北最綠的地方,被譽為“華北綠肺”。

  2014年,承德站在新的起點上,出臺了《關於加快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建設的若干意見》。到“十二五”末,力爭林地面積達到356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升到60%以上,成為華北地區負氧離子最高、PM2.5最低的生態文明地區。

   做好“山水林”:構建綠色發展的總體佈局

  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據了解,承德早在2003年就聘請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專家編制《承德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大綱》和《承德生態市建設規劃》,對“山水林”進行總體佈局,根據區域承擔的生態功能,將轄區劃分為2個生態區、6個生態亞區和27個生態功能區,實施了總投資313億元的生態治理、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等256項重點工程。

  為保護好京津“兩盆凈水”,承德每年至少因拒建項目而減收50多億元、為保護生態而增支70多億元。時至今日,承德所轄8縣中仍有5個縣屬燕山—太行山特困片區、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儘管不斷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經過近四年的扶貧開發,已有58萬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但在380萬人口中仍有60多萬貧困人口。

  既要生態又要民富的綠色發展之路怎麼走?承德人頗費思量。據鄭雪碧介紹,承德按照“以生態為核心、以民生為根本”的發展思路,對全市的“山水林”再次進行總體佈局:到2020年,治理退化草場298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000平方公里以上;全市經濟林總規模達到1000萬畝,林業産業總産值達到400億元;運用生態規律,大力發展生態産業……

  大壩伴著馬達轟鳴不斷增高,庫容隨著車輛運作逐漸擴展。河北承德的國家重點工程雙峰寺水庫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據承德市水利局局長李新華介紹,雙峰寺水庫是國家“十二五”期間唯一規劃建設的一座水庫,總庫容1.373億立方米,調洪庫容738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4510萬立方米,可控制流域面積達2303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為主,結合城市供水,兼顧生態環境用水和發電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

  “雙峰寺水庫的建設,是承德大興水利工程,打造京津冀生態涵養功能區的一個縮影。”鄭雪碧介紹,全市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37.6億立方米,建起水庫101座、塘壩325座,蓄水工程總庫容4.1億立方米;平均每年向密雲水庫輸水4.7億立方米、佔水庫來水量的56.7%,向潘家口水庫輸水17億立方米、佔水庫來水量的95%,被譽為“華北水塔”。

  生態建設産業化,産業發展生態化。承德積極改善生態環境、繁榮生態文化、彰顯生態文明,讓群眾分享到更多的“生態紅利”。目前,正在實施優勢生態産品基地建設工程,建起46個重點鄉鎮的板栗基地、24個重點鄉鎮的山楂基地、20萬畝時令果蔬為主的觀光采摘基地、110個重點鄉鎮的山杏基地等“綠色産業基地”,力爭實現經濟林總規模達1000萬畝、農民每人平均3.8畝的目標。

  邁向“綠富美”:實現綠色崛起的歷史跨越

  承德,一座充滿魅力的綠色城市。來承德的人,不僅為藍天白雲、青山碧水的自然之美而陶醉,更為綠色産業、美麗鄉村的人文之美而感嘆。承德之美是因“綠”而起,並伴著綠色發展而更加精彩,更加洋溢著新時代的生機與活力。

  “讓綠色鋪就農民致富路,讓綠色引領居民新生活,實現既要生態美,又要百姓富。這不只是發展觀念問題,更是執政理念問題。”鄭雪碧言語中透著自信。在承德已建成國家級森林公園9個、省級森林公園10個,森林資産總值2726億元,産品與服務價值1550億元,還形成了以山楂、山杏、板栗、刺槐、中草藥、沙棘“六大”綠色現代農業産業集群。

  每到萬木吐綠、花開飄香的春季,進入興隆縣的“萬畝山楂産業帶”,簇簇山楂花繪織成花海,為連綿起伏的山坡罩上一層白紗,宛如一幅寧靜悠遠的卷畫……山楂樹成了承德農民的“搖錢樹”。目前,全市已建成以興隆、隆化、灤平和承德縣24個重點鄉鎮30多萬畝的山楂基地,擁有山楂果園300余處,覆蓋140個村,已建成中國北方最大的山楂食品加工基地,彰顯著生生不息的脈動活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真沒有想到綠水青山這樣吸引人,來我們這裡避暑、遊玩、採摘的外地人越來越多,現在我家的農家院,每天都要接待好幾撥客人,一年賺個十幾萬沒問題。”興隆縣眼石村農民崔海永告訴我們,河北、北京、天津等地的很多旅行社、攝影協會每年都來,特別是每年的5月至10月是生意最火的時候,全村農家院的床位幾乎天天爆滿。

  在承德,像眼石村這樣搞鄉村旅遊的可不止這一個村。近年來,充分體現各縣區的山水風光、鄉土風情、民俗風韻的特色,大力發展民俗遊、觀光遊、採摘遊等鄉村旅遊業,吸引著很多外地人到高山草原暢遊、體驗“生態文化”,到森林公園休閒、享受“天然氧吧”,到鄉村體驗民俗風情、感受“世外桃源”……目前,已建起旅遊型鄉鎮72個、旅遊型村182個,已建成採摘園、休閒農莊、農家樂3649處,從事鄉村旅遊農戶5.5萬家,年吸引遊客349萬人次。

  建設京津水源涵養地,承德全民在行動。380萬幹部群眾在3.95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按照自然規律踐行著“綠色化”,不僅要産業強、生活好,更要生態美,共用“生態紅利”“綠色福利”。(高春林梁世芳)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