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條件讓農民工融入城市
- 發佈時間:2015-05-06 05:18:17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魏青
在“五一”期間,中國兩億多農民工基本上都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他們分佈在工地、餐飲服務業、工廠等場所,工地要趕工期,沒有哪個老闆會讓農民工去休閒過節。在大街上去走走,看到所有的建築工地和平時一樣機器隆隆響,農民工汗流夾背忙個不停;餐飲服務業就更不用説了,大小餐館、娛樂歌廳、賓館酒店、零售商業、個體商店等行業,就等著黃金大假的到來好火一把,越是假期多,他們的生意就越是好,而在這些行業工作的農民工,只能看著別人休閒娛樂。
勞動節,農民工自己卻比平時更忙得暈頭轉向,而且還不能得到“法定假日”規定的加班工資,放假的只是中、高層管理人員。由於種種原因,農民工這個特殊的勞動群體不僅難以享受城市發展的福利,甚至也越來越難感受到勞動的光榮和自我認同。在這個勞動者的節日,農民工卻感覺與他們工作生活的城市越來越遠。
農民工高高興興來到城市,戰戰兢兢留在城市打拼,帶著失望離開城市,迎接農民工的也已經不是此前那個溫暖的故鄉,城市進得來,留不住,回家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新生代農民工中,30%左右沒有承包地,30%以上沒有宅基地,八成以上的人不會幹農活兒,“亦工亦農”正在成為歷史。在城市依靠頑強的毅力掙扎奮鬥數載,最後卻形成了“融不進城市、回不了故園”的新焦慮與迷茫,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
呵護和關心農民工,讓農民工在城市體面和有尊嚴地生存,不僅需要來自包工頭的良心發現和仁慈,更需要政府部門在平時給農民工搭建更多更大的舞臺,不斷通過創新基層治理模式等,不斷增強本地人和外地人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搭建農民工融入城市和社區溝通互動平臺,讓流動人口表達訴求、參與社區管理,構建共建、共融、共用的新型社區,探索社區融合新模式。
城市,不僅是市民的城市,也是農民工的城市,城市越是善待他們,他們即使外來人,也會選擇一個合適的機會迸發感恩情懷,只有善待農民工,才會漸漸讓他們産生新的家園意識,産生歸附城市的歸屬感。
農民工是新市民,是城市的新主人,應該注重他們的文化素養的培養,以讓農民工更快、更好和更容易融入社區和市民社會,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不僅要關注農民工的物質權益,更要積極保護和提高他們的文化權益,培養有文化的農民工比培養喜歡物質和金錢的農民工更有文明意義,繁榮城市文化和文明,不能忽視農民工這個龐大的社會群體。
增強農民工的城市家園意識和認同感,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水準,讓農民工也能夠像市民一樣逐步享受基本的醫療、養老、失業和工傷等等的社會保險,農民工給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那麼城市財政就應該給農民工的社會保障以更多的支援和反哺,只有這樣,農民工才能從心底感受到城市的關懷和溫度。
關注農民工,呵護農民工,同情農民工,不僅是政府的事情,更是全社會的事情。對於更廣大的市民群體而言,不從地域上歧視農民工,不小瞧農民工,不嫌棄農民工的“臟”,帶著友善的心和目光看待農民工,如果更多的城市人對於農民和農民工理解得更透徹,更仁慈,這才是市民角度對農民工最溫暖和最有人性的人文服務,這樣的服務其實不需要多大的成本,僅僅需要態度端正就能夠達到,一次次對農民工投去柔和的目光,本身就是貼心服務的溫暖陽光。
總之,要讓農民工融入社區和城市,不僅需要政府更有智慧,更有耐心,更有執行力,也需要企業儘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對農民工的服務不僅都需要“錢”,更需要市民一顆理解和仁慈的心。搭建更多的平臺,創建條件讓更多農民工融入城市。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