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田水利:既要建得快 又要管得好

  • 發佈時間:2015-05-06 05:13:3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截至2013年底,我國建成大中型灌區7700多處、小型農田水利工程2000多萬處,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9.52億畝。農田灌溉效率不斷提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2,農業灌溉用水總量實現14年零增長。但是,我國還有相當一部分農田只能靠天吃飯,還有相當一部分水利設施管理落後、浪費嚴重

  江蘇常熟市碧溪新區內,幾百畝麥苗頂著青青的麥穗在風中擺動。負責這片田的合作社理事長張祖學看了看麥子的長勢,他判斷,5月底將迎來豐收。

  在影響農業生産的諸多要素中,水是特別關鍵的一環。常熟市是傳統的魚米之鄉。張祖學説,這幾年,常熟農田水利設施加快更新換代,微灌、噴灌等技術廣泛應用,“泵站一開,水就順著埋在地下的管道直入田間。”

  近年來,我國各地大力推進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不斷完善和創新農田水利建設體制機制,組織發動社會各方力量特別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到水利工程建設中去,農田水利建設呈現投入多、進展快的好勢頭。

  成效體現在哪

  農田水利工程是農業生産的基礎保障,目前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9.52億畝,其中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4.07億畝

  “過去,我們這裡都是明溝明渠,每年都要清理,不然,雜物、野草阻塞了溝渠,會影響灌溉、排水。”張祖學説,從前灌溉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而現在農村勞動力也不好找了。2011年,碧溪新區內的泵站改造一新,明溝明渠變成了埋在地下的管道,經濟作物用上了噴灌、滴灌等節水設施,灌溉變成了一個按鈕、一道閥門的事。説起這幾年農田水利建設的成果,張祖學的第一感受就是省事、省工。

  當然,變化遠不止於此。“管道直接進田頭,減少了水在渠道內的浪費,噴灌、滴灌技術的投入,讓用水效率大大提高。”張祖學説。與田間地面灌溉相比,低壓管道輸水灌溉可節水20%到30%,噴灌技術可節水30%到50%。用水減少了,農民的收益增加了。“算上産量的提高,人工和水、肥成本的下降,節水灌溉平均一畝比常規灌溉增效1000多元。”

  張祖學的感受直接來自田間。基層水利幹部聞振良也感到農田水利建設在提速,他的判斷源於“真金白銀”投入的增長。據了解,2011年,常熟市成為第三批全國小農水建設重點縣,這個項目要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7.9萬畝,總投資高達1.7億元。從全國數據看,以小農水工程為例,2000年中央的投入是1億元,去年已達到375億元。

  大量的投入,換來了張祖學感受的變化。我國已初步形成大中小微並舉的農田水利工程體系,保證了糧食生産實現連年豐收。水利部農水司副司長倪文進分析,農田水利工程是農業生産的基礎保障,目前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9.52億畝,其中節水灌溉工程面積4.07億畝。在佔耕地面積52%的灌溉農田上,生産了全國75%的糧食和90%以上的經濟作物,農田水利對糧食增産的貢獻率超過60%。

  補欠賬需要耐心

  一方面要抓緊補上農田水利設施的欠賬,另一方面對於新建、改造好的農田水利工程,要解決後續管護問題

  儘管總體成績顯著,但一些地方農田水利建設現狀,離人們的期盼還有一定差距。“很難一下補上過去20多年的欠賬。”多位農民、鄉鎮幹部和水利工作者發出這樣的感慨。

  我國農田水利的基礎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依靠行政組織發動老百姓手挖肩扛打下的。實行聯産承包責任制以後,農田水利的公益性和家庭生産經營的個體性發生了一定矛盾,老百姓籌資投勞參與農田水利建設的積極性明顯下降,這個問題在“兩工”取消後變得更加突出,農田水利建設一度停滯不前,概括起來就是“量大、面廣、欠賬多”。近幾年,農田水利建設雖然在提速,但補欠賬確實還需要時間和耐心。

  “現在公共財政投入的總盤子很大,但分到各個地方就不夠用了。過去一個省的農民投勞能有4億個工日,按一個工一天100元算,相當於投入了400億元。現在能投入的資金也就100多億元。”一位老水利人粗算了一筆賬。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除了水利項目,目前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等種類繁多的項目都涉及農田水利投入。這些項目分別屬於不同的部門管理,資金總量不小,但存在資金分散、缺乏統籌的問題,有時甚至會讓實際的建設效果大打折扣。為此,各個地方都在尋求解決之道。比如,安徽在縣區推動成立農田水利規劃委員會,由縣長牽頭,對各部門支農涉水項目,統一按照縣級農田水利建設規劃實施,提高工程建設的科學性、長遠性和資金利用的有效性。“雖然成效明顯,但也存在問題,各個項目要求不一樣,有些條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實在不好突破。”當地水利工作者坦言。

  一方面是抓緊補欠賬,另一方面對於新建、改造好的農田水利工程,最關鍵的是解決後續管護問題。“有些地方老百姓反映水利工程用不上,其實是沒管護好,影響了工程效益的發揮。”聞振良説,隨著農田水利工程的更新換代,“重建輕管”的老問題正在破題。

  “毛細工程”誰管護

  對於規模化經營的地區,要鼓勵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成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管護主體

  農田水利工程,特別是數量眾多、深入田間的“毛細工程”該由誰來管護?

  江蘇常州武進區近3年對400座標準化灌排站進行了建設改造。如今煥然一新的灌排站配備了專門的管理員。前黃鎮楊橋村村民唐建南是家門口一座小型電灌站的站長,每天負責巡視泵站等設備。“需要灌水的時候,一按按鈕,就實現統一灌溉。”楊橋村村委會主任徐立平介紹,村裏實現規模經營的灌區,農田水利設施都由合作社、大戶負責管護,而分散經營的部分,一般由村委會選派文化程度較高,經技術培訓後的村民負責。

  相距前黃鎮不遠的禮嘉鎮則在探索另外一種長效管護模式:由鎮政府通過社會公開招標選定管護公司,實行市場化運作,禮嘉水利站逐月檢查考核,武進區水利局每季度進行明察暗訪,確保管護效果。

  倪文進表示,管護方式需要因地制宜。對於規模化經營的地區,要鼓勵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成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管護主體。對於農業分散經營的地區,可以指導農戶建立用水戶協會、水利合作社等組織加強對農業水利過程的管理。同時,要加快培育以防汛抗旱、灌溉排水等為主的專業化服務隊伍,以政府購買服務、受益戶分攤等方式開展農田水利工程物業式專業化管理和技術服務。

  在農業水利過程的管護中,維修管理的經費來源一直是個難題。武進區水利局局長是峰介紹,武進區明確由區、各鎮(街道)、村按1:1:1的比例配套落實資金,區級補助標準定為:一座排澇站每年補助4000元到12000元,電灌站補助2000元到10000元。“我們改變了以往全部由鎮村負擔的局面,確保管護資金到位。”

  張祖學説,合作社負責管護碧溪新區內的農田水利設施,為此每年合作社提留收入的2%到3%用作管護經費。“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希望國家大量資金投入水利建設的同時,也對後續管護多給些補助,畢竟管護好才能讓工程不白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