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1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草莓是否有毒”並非常識之爭

  • 發佈時間:2015-05-05 01:30:4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時評

  自打有媒體曝出從市場上買了8份草莓,“檢測出乙草胺超標”後,“草莓吃多了容易致癌”的説法便廣為流傳。

  4月30日,北京市食安委發佈消息,在北京市開展的全範圍抽檢中,抽取的175個樣本均未檢出乙草胺。北京市農業局也在昌平區多個草莓大棚抽取了10多斤樣品進行檢測,結果將於近日對外公佈。江蘇、湖南、陜西等地也相繼對當地草莓進行了抽檢,結果均顯示無乙草胺殘留。

  道理越辯越明。“草莓是否有毒”並非晦澀難懂,其間的常識在之前已有所普及。一是“檢出農藥殘留”跟“危害健康”並非一回事,二是“有多少種農藥”跟“有害劑量”也不能劃等號。是農藥並非有毒,有殘留並非一定危害健康,再加上使用環節的“去毒化”,都足以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安全。更何況,草莓的種植已形成體系,既然之前沒有出現中毒現象,那麼現在談其有毒則會存在“以偏概全”的誤解,並對整個産業的健康發展造成危害。

  高頻率的抽樣檢測和專家解釋,對於緩解公眾恐慌自然有所幫助,對化解“草莓危機”也大有裨益。不過,監管層面必須認識到,“草莓是否有毒”表面上是常識不足的問題,但根本上還是公眾對食品安全缺乏信心,從而引發“談之色變”的焦慮。

  其實,“草莓是否有毒”的背後,是“農藥超標”狀況相對嚴重的行業現狀。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今年1月公佈了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地“菜籃子”的最新調查結果,調查報告顯示,北京40%的樣品含有5種以上農藥殘留,油麥菜更是檢出16種農藥,農藥殘留問題已成為人們目前最為擔憂的問題。

  一個事實是,我國目前的農藥使用量較大,但農藥殘留標準低、範圍窄、強制措施不足,導致農産品的安全水準處於較低層次。更為重要的是,在“小而散”的傳統種植模式下,缺乏科學和合理施藥的農戶,其種植的産品或許危害最大,卻又處於監管的真空地帶。自産自銷的農産品,從田間到餐桌的諸多環節中,還缺少一道真正的把關程式。

  食品安全源頭的孱弱、“草莓是否有毒”的焦慮,不能僅靠一兩次常識性普及就能化解。如果不能看到並真正解決問題,那麼以“科學素養不足”為表像的信任鴻溝,就難以得到彌合。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