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光:“沃土工程”守護菜籃子安全
- 發佈時間:2015-04-30 02:34:37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4月24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食品安全法的決定,明確將建立最嚴格的全過程監管制度,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構建良好的農産品産地環境是推進全過程監管、保障食品品質與安全的首要環節和基礎環節。作為全國最大的蔬菜生産基地,山東省壽光市近年來推行的“沃土工程”實際上就是對農産品産地環境治理與改善進行的探索,其經驗可供借鑒。
本報記者朱先春見習記者李純
1989年,壽光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帶領村民建起的17個冬暖式蔬菜大棚,開啟了壽光“反季節蔬菜生産的革命”。經過20多年的發展,壽光現有蔬菜大棚40萬個,是我國最大的“菜籃子”。
“大棚蔬菜的種植模式使得化肥用量遠遠高於大田,壽光耕地矛盾爆發的最快,探索解決的嘗試也開展的最早,壽光對農産品品質安全的嚴格管理絕對不是空話。”壽光市農産品品質檢測中心主任陳永智説。
土地失衡:壽光的土拉到外地可做“肥料”
“從客觀來講,在大棚營造的溫室環境中,蔬菜生長快、産量高,需肥量自然就大。所以,根據蔬菜需肥規律的大量施肥沒有問題,但是不能過量施用化肥。問題就在於,這些年農民在種菜中形成了‘多施肥,多産出’的不科學的經驗。”陳永智説。“剛種菜時,地裏稍微撒些尿素,蔬菜産量就有明顯提高,而建一個大棚要投入8~10萬元。誰不想多用點化肥,地裏多出點菜,多掙點錢。”壽光市文家街道王端宇村黨支部書記王向民説。
陳永智説:“前些年,農民種一畝番茄,一年竟要投入10立方雞糞作底肥、300公斤化肥、1~2公斤左右的葉面肥,黃瓜用肥量就更大了。”《壽光農業結構類型與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技術對策》顯示,壽光每公頃耕地的化肥投入量是全國平均值的4倍。一位常年在壽光從事科研的人員甚至開玩笑地説:“可以把壽光的土壤拉到外地做肥料”。
化肥的過量施用造成土壤板結、鹽漬化,有機質含量降低、活性微生物減少,種出的“瓜沒瓜味、果沒果味”,産量不斷下滑,甚至出現“死棚”的現象。“更嚴重的是,土壤的失衡導致病蟲害也不斷增多,再加上大棚裏溫度高、濕度大、不透風,病蟲害治理難度更大,農藥越打越多,而根結線蟲簡直‘無藥可救’。”壽光植保站站長鞏玉升説。中國果菜實用技術首席專家蔡英明曾經説過:“壽光大棚種植模式在耕種多年後遇到的這種綜合症,從根源上講是施肥不均衡所致。”
壽光菜農也意識到化肥、農藥濫用的危害,並試著找尋對策。大部分菜農使用雞糞調節土壤,但雞糞屬於低碳有機肥,對土壤改良效果很小;部分菜農在大棚耕種5年以後,去麥田換土,更換掉地表30~40釐米的土層,這不僅耗時費力,也治不了根結線蟲;有人提出進行輪作以降低大棚復種指數,但壽光蔬菜産供銷早已形成固定格局,基本上是“一村一品”,難以改變。
沃土工程:用微生物肥料讓土地“活起來”
由於消費者對食品品質安全越來越重視,壽光市政府出臺規定嚴禁銷售劇毒農藥。菜農只好選擇“悶棚”來殺滅大棚土壤中病蟲害——每年7~9月,在大棚裏灌上水並鋪上地膜,利用夏季的高溫,將土壤“煮”一遍。這樣是消滅了病蟲害,但也把有益菌殺死了,土壤更加板結,變成“死地”了。
2011年壽光市啟動“沃土計劃示範工程”,推動測土配方施肥和新型肥料(微生物肥、水溶肥)使用來引導菜農科學施肥,逐漸改良耕地品質。陳永智説:“測土施肥比較容易實施,但微生物肥、水溶肥等市場售價每噸高達2500~3000元,多數菜農負擔不起。我們通過集中招標,吸引了56家肥料企業競標。經過肥效試驗與激烈競價,5家化肥企業以每噸1000~1400元中標,再扣除政府每噸補貼300元,參與‘沃土工程’的農戶只需承擔750~1050元。”
孫家集鎮石門董村委會文書代金榜説:“悶棚之後,施用微生物肥料,沒過多久土就鬆軟了,也變黑了,有的地方還能看到白色的菌絲。去年我2個大棚,用了800公斤微生物肥料、7箱水溶肥、5桶促根肥,相比於以前化肥少用了2/3、雞糞少用1/2。但菜長得更好了,産量增加了15%左右,而且病蟲害也少了。”他高興地説。
據壽光市農業局測算,2011~2013年,沃土工程示範區內的土壤有機質由原來的1.56%提高到1.71%,土壤孔隙度由原來的48.3%提高到49.5%,肥料利用率提高了15%以上,蔬菜增産10%以上,土壤生態和理化性狀得到明顯改善。
因此,壽光市政府決定從2014年起全面實施“沃土工程”,每年拿出800萬元推廣5萬畝,到2020年實現40萬畝蔬菜大棚的全部覆蓋。
綜合治理:耕地品質保護提升的五大工程
在總結“沃土工程”的工作經驗之後,今年壽光啟動了耕地品質保護與提升的五大工程,壽光市農村能源辦公室主任張雲明對此作了介紹,土壤改良修復工程(即沃土工程):推廣應用微生物有機菌肥、水肥一體化;農藥殘留治理工程:推廣靜電噴霧裝置,提高農藥利用率;蔬菜秸稈肥料化利用工程:通過城鄉環一體化收運廢棄蔬菜秸稈,推廣秸稈生物反應堆、秸稈生産有機肥、秸稈快速腐熟等整合技術;地膜污染防治工程:推廣生物雙降解地膜以消除蔬菜棚膜污染;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工程:建設沼氣無害化處理糞污示範工程。
“這些工程將沿襲‘沃土工程’的集中統一招標模式,建立農企直接對接,砍掉中間環節,將成本降到最低。”張雲明説。“但這不意味著我們農資經銷商就沒有活路了。我們還是農資企業與農民的中間人,有我們在就可以保障發生産品品質事故時,農民能輕鬆找到索賠方,這對企業也是一種制約。我們與諾普信合作開發了‘壽光田田圈’的手機APP,為菜農提供農資購買、植保、技術指導、銷售市場資訊等服務。”壽光大地宏琳農資公司王琳向記者坦言如何適應“五大工程”下的農資銷售。
“壽光耕地品質保護提升工程為水肥一體化機打開了一個大市場,我們公司的好幾款産品已經中標了。現在主推的小型水肥一體機,加上配套的滴灌設備才三四千元,就可管理1~3個大棚,節省勞動力90%、節水70%、節肥67%。大棚裏濕度降低了,病蟲害自然就少了。”耐特菲姆公司技術主管(山東省)于超説。
在採訪中,記者真切地感受到壽光市政府對於構建良好的大棚土壤生態環境以確保蔬菜品質安全的決心。然而,壽光農民家裏一個大棚一年可以收入10萬元左右,土地流轉十分困難,工程的推行需要説服“千家萬戶”;農民長期形成的“多施肥,多産出”的觀念難以立即改變,有農民即使施用了微生物肥料,但也沒有減少化肥用量,因為害怕蔬菜産量下降。如陳永智所説:“既要扭轉農民固守的耕作理念,還要在不休耕的情況下改善耕地品質,沃土工程將是一個長期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