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民間組織首次協同開展國際救援

  • 發佈時間:2015-04-28 07:16: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尼泊爾8.1級地震發生後10分鐘,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壹基金救援聯盟就召集專家組緊急會商,研判災情,多支救援隊伍備勤。

  半小時後,中國扶貧基金會緊急啟動“人道救援——尼泊爾特大地震及西藏地震響應救援”。

  震後40分鐘左右,卓明災害資訊服務中心啟動了一級響應,4小時之內發出了第一條緊急研判報告,24小時內公佈了一份全面的尼泊爾地震情況救災簡報。

  4小時後,中國扶貧基金會、壹基金、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等公募基金會在騰訊公益、支付寶公益、新浪微公益等網路籌款平臺上開設的針對尼泊爾和西藏地震的募款項目陸續上線。

  截至4月27日晚上10時,中國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除了我國政府派出的中國國際救援隊和紅十字救援隊,民間組織計劃前往和已經到達尼泊爾地震災區參與救援的隊伍包括中國扶貧基金會人道救援隊伍、壹基金救援聯盟、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藍豹救援隊、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聯合綠洲應急救援隊等。

  反映速度快,是尼泊爾和西藏地震發生後,我國民間組織給公眾的最深刻印象。有業內人士評價説,從2008年汶川地震時,國內還沒有相對成熟成體系的專業救援隊,到這幾天國內一些民間組織救援隊參與尼泊爾地震救援,是一個積極的變化。

  北京大學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表示,有別於我國大量民間組織在汶川地震後救援的各自為政和在玉樹地震後的有限參與,蘆山地震後民間救援力量已經開始構建救災協調機制。

  蘆山地震發生後第8天,由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北京師範大學、成都公益組織4·20聯合救援行動共同倡導的“4·20中國社會組織災害應對平臺”正式成立,旨在推動社會組織資訊共用,提高捐贈資源的使用效率,探索社會組織聯合救災機制。

  魯甸地震發生第3天,當時由幾家基金會發起成立的基金會救災協調會,發出雲南魯甸地震社會組織協同救災倡議書,承諾始終秉承公開透明、自律嚴謹的救災準則,以災區群眾需求為本,結合自身專長安排資源,加強與當地政府合作,積極參與緊急救援。也在同一天,已參與一線救災的20家機構發起成立“民間公益組織魯甸抗震救災協作平臺”,提倡遵紀守法、資訊互通、資源共用,互相協作,在當地黨政機關統一部署下有序高效地投入抗震救災。

  4月25日、26日,在與外交部、尼泊爾駐中國大使館等協調一致後,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組成了一支有著豐富救援救災經驗的“思源綠舟賑災救援隊”,包括專業山地城市救援專家、急救醫生、安全用水工程師等21人,攜帶大量專業救援裝備,于27日奔赴尼泊爾加德滿都,開展人員搜救、醫療急救、飲水保障、衛生防疫等工作。

  曾擔任壹基金傳播部副總監的姚遙認為,國內的民間組織參與災害救援最擅長的是提供物資幫助,其次是搜救,而在專業醫療救助上幾乎是空白。但民間搜救方面最專業的救援隊伍目前僅達到國際準輕型救援隊的技術標準,在此次尼泊爾地震的救援中,道路堵塞與高山救援工作的展開,對重型設備的依賴不可避免。因此,我國民間救援隊伍參與尼泊爾地震救援究竟結果如何,尚待觀察。

  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發起人才讓多吉表示,海外救援中,中國的民間救援隊可以發揮的作用很小,“沒有設備,去了很難救人,尼泊爾的經濟水準並不高,很多房子是土坯的,一倒塌就是粉碎性的,救援隊趕到時已錯過了最佳救援時間。”

  才讓多吉認為,遇到大災大難時,民間組織發揮最大作用的地方不是救災一線,而應該是災後重建。災後重建是指緊急救災結束後,各方受災情況明朗,塌方、泥石流、余震過去以後,代表政府履責的救災部隊撤離後,慈善公益組織才有條件去參與、調查、設計災後重建項目,參與災後重建的創新探索。

  金錦萍認為,目前民間救災協調機制未能形成長效機制,彼此之間缺乏交流溝通,也未能構建有效的網路聯盟,缺乏共識凝聚和運作機制的操練。只有當災情發生時,才彼此聯絡,因此只能發出倡議書之類的宣言,缺乏真正操作層面的聯動和協調。

  在她看來,理想的救災協調機制應是政府與民間機構實現資訊互通和資源共用。在蘆山地震和魯甸地震救災和災後重建過程中,政府開始正視社會組織在救災領域的作用和功能,但金錦萍更期待社會組織和民間力量真正成為國家救災體系的重要構成和政府應急管理職能的有力補充,在緊急救援時能有所作為,在臨時安置和災後重建等階段能夠參與決策和行動。

  本報北京4月27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