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南京博物院將推出明代吳門書畫特展

  • 發佈時間:2015-04-22 00:32:07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南京博物院將於4月27日舉辦明代吳門書法及繪畫特展、傅抱石民國時期繪畫專題展、陳之佛新時期工筆花鳥畫特展、胡小石臨摹歷代書法名跡專題展等五大展覽。

  其中,“江左流韻——明代吳門書法特展”“江南風華——明代吳門繪畫特展”將展出沈周、唐寅、祝允明、文徵明等大家書畫之作。據公開資料顯示,宣德年間,蘇州誕生了吳門派開宗大師沈周,繼起者有文徵明、唐寅、仇英,他們在藝術上較全面地繼承了宋元以來的優秀傳統,並形成各自的獨特風格,開創一代新風,取代院體和浙派而佔據畫壇主位,歷時150多年。畫史將沈、文、唐、仇並稱為吳門四家或明四家,為吳門派的代表畫家。

  吳門派在山水畫上成就突出,無論對元四家或南宋院體繪畫,都有新的突破。在人物畫和花卉畫方面也各有建樹,除仇英外,另外3人尤其注重詩、書、畫的有機結合,使文人畫的這一優良傳統更臻完美、普遍,有力地影響了明代後期直至清初畫壇。吳門派形成後,其派系世代相傳,綿延不斷,其中文徵明的學生和子孫即達30多人。在吳門派後期畫家中,著名的有陳淳、陸治、錢榖、陸師道、周天球等人,其中不少人在某些領域有新的發展。如陳淳發展了水墨寫意花卉畫,周之冕創造了鉤花點葉的小寫意花鳥畫法,陸治以工整妍麗的花鳥畫著稱於世。另外,謝時臣的粗筆山水,尤求的白描人物,周天球的水墨蘭石,均別開生面。

  在同時展出的“往往醉後——傅抱石民國時期繪畫專題展”中,將向觀眾展現灑脫率真、激情昂揚的傅抱石。傅抱石是我國20世紀傑出的國畫家、篆刻家、美術史論家、美術教育家。二十余歲就撰寫了《國畫源流述概》《摹印學》《中國繪畫變遷史綱》之類具有深厚學術修養的專業論著。1935年,傅抱石在老師金原省吾及當時在日本的郭沫若先生的大力幫助下,在東京舉辦了《傅抱石書畫篆刻個展》,取得了很大成功。抗戰爆發後,傅抱石隨中央大學遷至重慶,在中央大學及國立藝專授課,同時從事抗日宣傳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傅抱石任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教授。1965年9月29日,傅抱石因腦溢血逝世,終年61歲。在這短暫的一生中,傅抱石創造了令人驚嘆的業績——他留下了數千枚印章和數千幅繪畫作品,還有200多萬字的學術文章。代表作如《山中尋詩》《萬竿煙雨》《巴山夜雨》等,幾達爐火純青之境。《瀟瀟暮雨》作為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標誌著傅抱石散鋒、掃筆的表現手法和充滿磅薄詩意的山水樣式的成立,完成了傅抱石的筆墨與圖式現代性轉化的雙向突破。

  “熱烈的氣氛——陳之佛新時期花鳥畫特展”將展出《花石雙鴿圖》《花間覓食圖》、《櫻花雙棲圖》《榴花芭蕉圖》等陳之佛作品。陳之佛是第一個到日本學工藝美術的留學生,曾創辦尚美圖案館。曾任上海藝術大學、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和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江蘇省文聯副主席等。陳之佛工筆花鳥創作,無論在構圖上、線條上、設色上都有獨到之處,別具一格,尤其他對色彩的運用,融合了東西方繪畫藝術的色彩精華,艷而不俗、淡而有味,讓人有百看不厭的舒暢感,被視為當代中國十大名家之一。

  “沙公臨池——胡小石臨摹歷代書法名跡專題展”精選了胡小石對歷代書法名跡臨摹紙本。胡小石是20世紀中國書壇的一代宗師,在書學史研究、書法教育、書法創作三個方面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專家介紹説,通常一些學者認為胡小石是碑學家,而本次展出的數件臨摹二王、孫過庭、米芾法書,水準高超不在帖學名家之下,説明他雖然尊碑,卻也不廢帖學,為學者全面了解胡小石的書法藝術提供了新資料。

  胡小石1906年9月考取兩江師範、學堂預科,翌年2月插班入農學博物分類科。一次,學堂監督李瑞清(號梅庵,又號“清道人”)親自出題測試,題目擷自《儀禮》。胡小石五歲即讀《爾雅》,對張惠言的《儀禮圖》也研學多遍,因此胸有成竹,一揮而就。梅庵先生發現學農博的學生中居然有一弱冠少年能作有關《儀式》的文章,大喜過望,青睞有加,並親自在課餘授其傳統國學。

  梅庵先生精於碑學,是清末享有盛名的大書家,胡小石得其指點,始學北碑《鄭文公碑》和《張黑女墓誌》,于《鄭》取其堅實嚴密,于《張》取其空靈秀美,從此筆力沉著,書藝大進。後人評胡小石“近得梅庵北派之真髓,兼受農髯南派之薰沐,遠紹兩周金文之異變,秦權詔版之規範,漢簡八分之寬博……雖師從梅庵,但能得其所失,補其所缺,實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